内容详情
 
傲世皇朝注册-官网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19 04:55   

  傲世皇朝注册-官网新闻报道策划不同于一般的内容生产业务,是一种“非常态”的内容生产方式,是媒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全媒介转型中进行整合新闻报道策划会遭遇哪些问题?整合新闻报道是依循原有的规律,还是选择新的运作路径?这都是业界和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媒体转型过程中,新闻报道策划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新闻呈现形态的多媒体化和发布终端的多元化上。

  西方新闻实践的案例已经证明,在全媒体转型中,内容生产依然处于核心地位。但是很多媒体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注于推出新的媒介形态和内容产品,忽视报道质量的提升,这就使报道形式的全面与内容质量的优质之间产生了难以平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率先推行“全媒体”实践的美国新闻界已初露端倪。 ①国内知名刊物《三联生活周刊》的总编朱伟在接受新浪传媒的采访时提及他们并不会走全媒体路径, “《三联生活周刊》有六七十个记者,他们每人要为《三联生活周刊》每周写两页的稿件,才能够保证《三联生活周刊》正常的出版。现在我给你增加

  了任务,你第一项要去拍一个视频,他就增加了工作量,增加了工作量以后就会影响到给刊物写稿。如果说一个媒体牺牲掉了自己的个性,全媒体有什么用。 ”②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其实《三联生活周刊》并不是没有推出新型传播平台,其官网建设和 iPad客户端的推行上都属于同类刊物中的佼佼者,朱伟的表达是对一种只重渠道铺陈,忽视内容个性的“全媒体”扩张式路径的批评。

  那么在设计整合新闻报道方案时如何选择和使用新闻发布平台?从目前的技术发展和市场状况看,全媒体转型中有较大市场空间的发布平台主要包括两大块:其一是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其二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媒体平台,包括媒体网站、微博集群、智能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客户端(目前主要为 iPad客户端)等。以报社进行的全媒体转型为例,可将几种主要发布平台目前的报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见表)。针对不同的新闻主题,宜采用不同的报道平台侧重,发布渠道应以精准而非数量多寡为衡量标准。

  从现阶段看,全球的全媒体转型都处于探索阶段,媒体进行整合新闻报道策划应从媒体的特性出发,理性组合发布平台。在平台的选择上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技术、资金实力,夯实基础媒体的报道,然后以此辐射、带动其他新兴媒体报道平台,逐步构成整合性的多媒体报道圈。如以深度报道见长的南方周末,其在全媒体转型中并没有放弃原有的个性,过度扩张,而是选择主攻智能移动平台,推出南周阅读器 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2012年其已拥有380万移动终端用户和 300万 SNS平台用户。③以 2013年 3月的“黄浦江死猪”事件为例,南方周末的 APP版本基本以其纸媒的深度报道为主要信息,但其在排版和设计上即保留南周纸版的简洁典雅版式,又结合新媒体的特色提升图版率,增加互动性设计(添加分享和评论功能),同时还以“继续阅读”和“超链接”设计将同类报道集纳在一起,便于读者查找阅读(见图1)。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对国内全媒体发展所做的研究发现存在“内容缺乏有效整合”的问题,并指出全媒体环境下,不同形态媒介的内容应当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并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 ④如何实现资源整合,达到不同媒介之间内容的相互嵌入?我们不妨从合理安排报道时序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案。

  一个重大新闻报道一般经历这样几个时段:预热期/发布期、高峰期、延伸期、收尾期。其中预热期 /发布期主要指可预见性报道策划的提前告知或是非可预见报道策划的首条信息发布,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受众的新闻期待,为高峰期报道“暖场”。高峰期则是采用各种报道方式在短时间、大规模、高频率的对新闻事件进行策划报道,此时受众的关注度也随之达到峰值,这个时期是策划的重点,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有分量的新信息,从而具备多个高峰期。每个高峰期之后,虽然核心事件已经被广泛报道,但是与主题具有一定相关度的边缘新闻也会为大众所关注,这实际是处于报道的延伸期,这个阶段持续一定时间,整个新闻报道才会落下帷幕,新的热点又会重新进入大众视野。针对这种时序的变化规律,可对整个新闻报道的不同时段做出不同的策划安排(见图2),使整个策划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以凤凰传媒对莫言获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报道为例,在预热/发布期,凤凰传媒微博群中的“凤凰读书”从 8月底即展开此话题的预热报道,推出关于莫言能否获奖的各行业预测和讨论。北京时间 10月 11日晚,当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后,凤凰传媒对其的报道进入第一个高峰期。不同媒体结合媒介传播特性从多元化的视角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对事件进行整合报道,微博平台突出其快捷互动,当晚即对此新闻进行集中发布;官网突出其大容量和多维视野,次日刊出网络专题;电视节目则突出其影像感染力和深度思考,播送一系列访谈和评论节目,三种媒介平台就同一事件的报道形成共振,需要较高的策划投入。这一“高峰期”之后,对莫言的关注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延伸期,不再呈现“集中式”大规模报道,新闻从要闻板块转入文化板块,以转载报道为主,独家报道减少。报道内容发散,涉及对作品改编、莫言的动态、学者的评价等延伸领域。各种媒介平台的策划设计并没有明显的整合性,大多从单一媒体出发进行报道。直到12月 10日颁奖典礼莫言发表获奖感言,媒体报道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微博集中报道领奖行程,电视资讯节目和时事访谈评论节目也对之进行相应报道,网站推出“受奖”专题,三种媒介平台之间内容相互嵌入,如微博内容中对网站和电视台内容的引介,微博提供网站报道链接,网站将受奖感言的视频以“微视频”形式“打碎”刊发,电视节目在话题选择和操作中对网民关注热点进行剖析。此后,媒体报道逐步进入收尾阶段,这时新闻的主题已经不局限于获奖这一核心事实,而是由这一事实辐射开去,媒体之间信息的融合度较低,不同媒体平台主要关注自我策划,不再协同组合。可见,以报道的时序规律,着重报道高峰期的整合策划对于解决全媒体报道中资源相互嵌入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建立科学合理的采编机制是整合新闻报道策划成功的基础。在全媒体转型中,新闻界对采编机制的探索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培养“全媒体”人才,如背包记者——兼任文字、图片、视频采访的多项职能;第二是消除传媒集团内部的不同媒体之间内容生产分割的局面,建立新闻中心,调整采编流程,面向多种媒介终端,信息一次采集,多种发布。但是在实践领域,这种采编机制也遭遇一些现实问题。

  培养全媒体采编人才的确是全媒体转型中一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在全媒体发展中所有的采编人才必须各种技能样样精通。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曾撰文批评全媒体转型中新闻记者像“奔跑的仓鼠”一样忙碌,文中提及一个NBC的白宫首席记者,一天要做16个出境采访,主持一档节目,客串两档新闻节目,还要更新Twitter和 Facebook8~10次,写 3~5篇博文,大部分记者和他一样都忙碌如转盘上奔跑的仓鼠,

  强调数量和速度,虽然在忙碌,但仍然是在转盘原地停留,并不能带来新闻业的进步。 ⑤杭州日报城市新闻中心首席记者张蔚蔚在从事全媒体记者实践后的体会中也提及做一个全媒体记者需要迈过“技术”、“转换思维方式”、“采访和沟通”、“体能”四道坎。 ⑥要求所有记者都迈过四道坎显然不切实际。

  建立面向所有媒体的全媒体新闻中心也会面临“跨界合作”和“沟通”的难题。国内首创这一机构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总监滕岳曾表示,后方编辑需要了解全集团 70余名记者的各自特点和擅长领域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且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编辑部负责人不可能就稿件问题直接和记者沟通,这就在后方编辑和前方记者沟通中人为增加了“新闻中心采访部主任”这一环节,环节越多沟通效率越低。 ⑦

  鉴于上述现实困境,同时考察西方新闻实践,全媒体整合新闻报道机制可做如下的设计尝试(见图3)。

  面对全媒体新闻报道环境,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技术专家,纽约时报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胆创新报道方式,开掘数据可视化,在整个 2012年,推出超过 60个互动的信息图设计。这种报道创新的源泉并不仅仅得益于记者团队,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报成立的互动新闻技术部 (Interactive News Technologies Department),这个部门实际就属于全媒体设计师团队,他们精通版面、网站和客户端新闻的视觉设计,参与报道策划,提出设计思路,并付诸编辑制作全媒体新闻。同时,全媒体设计师和编辑需有后台技术开发团队的支持和协同,后者能开发数据库挖掘技术,为突发新闻报道设计操作模版,方便记者编辑直接取用,这使编辑记者可从后台技术环节解脱出来,增加新闻报道策划的效率。此外,作为全媒体时代的编辑记者,在策划报道重大新闻时,还应该将公民记者纳入报道机制。在许多重大突发事件中,公民记者总是先于媒体第一时间提供重要的事件信息,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公众信息也应纳入编辑记者报道策划机制中。如美国当地时间 2013年 4月 15日发生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现场民众纷纷发出 twitter播放事件实况和现场图片,媒体编辑社交媒体的短消息,进行第一时刻推送。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9级博士研究生、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①余婷、林娜:《美国报业全媒体的现实困境》,《中国记者》2012年第2期。

  ②⑤新浪传媒:《〈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广告与读者量决定刊物影响力》:。

  ③周燕群、王武彬:《南方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与做法——专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杨兴锋》,《中国记者》2012年第3期。

  ④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传播》2010年第4期。

  ⑥张蔚蔚:《“新闻1+1+1”纸媒的魅力创新——一个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实践与思考》,《新闻实践》2010年第7期。

  ⑦张垒:《一个新闻事件的全媒体采访体验——全媒体运作过程分析》,《中国记者》2009年第5期。

  南京大屠杀公祭习谈公祭日李克强亚欧行无人机闯空中禁区呼格案再审结果不动产登记西部冰川萎缩股市年末躁动小年火车票今日开售廊坊幼儿园危房倒塌聂树斌案3大疑问东三省人口流出习公祭日讲话李克强谈吃空饷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当前位置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杏彩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