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利盈挂机软件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26 17:53   

  利盈挂机软件随着新闻传播模式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移,受众中心论已在新闻学术界被大力推崇,在新闻实务界,“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也被大力倡导。媒体之间为了争夺话语权,为了更好的深度开发新闻信息资源,避免媒体之间同质化现象,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新闻传播的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目的在于把报道安排得更合理,更能够影响受众,从而能够更好的去争夺有限的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胜。

  媒体之间的竞争需要新闻报道策划,而新闻报道的策划是一门学问,需要在实践环节中不断探索、累积经验。《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门实务类的课程,这就要求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新闻策划报道》课程的时候,不能仅是熟背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原则、类型等概念性的知识,而是需要强化策划意识、策划方案的制定和策划实施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时候,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媒体是社会的信息传输机构,搜集、整理、报道新闻内容是社会化分工后赋予的职责所在。众所周知,新闻报道是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行为,报道又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新闻报道角度的不同选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策划活动便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策划与设计,目的是将媒体自身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势发挥得最大化。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①。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

  传统的授课模式里,教师是课堂的焦点和核心,教师是整节课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者,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单方向”传授,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如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讲授中,教师是新闻报道策划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在课堂中是“被动”的聆听角色。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辅助《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教学,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启发的学习舞台,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新闻报道策划知识掌握。

  新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对史论课程、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就需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随即,学生通过对新闻采、写、编、评等新闻学实务课程的单科学习后,就需要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将所学的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训练。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启发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案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更加合理的策划方案,让学习根据自己提出的策划方案付诸实践,从而实现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新闻报道策划》课程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往往会调动所储备的理论知识,寻找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主题,有一个或多个能够使报道传播得到突出和强化的切入点。而“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里的核心便是一个“谋”字,便是策划。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策划整合能力,整合讨论分析出不同的主题和切入点,对新闻意义进行挖掘,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角度,对事件进行剖析,从理论上提升读者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

  为了更好地阐述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现以“人咬狗和狗咬人”能否构成新闻以及如何进行新闻报道的策划为课堂教学案例,说明其具体的讲授流程:

  我们承认,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动之中。而新闻报道,反映的便是这种变动之中的事实。事实变动的越明显、剧烈,往往越具有新闻价值。一般性新闻报道,侧重于眼前的、静态的事实本身,报道策划,则可以围绕着事实,对事实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对事实的走向进行详细的报道,使新闻事实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内、更深的层面上,得到充分展示②。故而,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讲授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对案例的选择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明确本次授课的内容和本次讲授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原理、熟悉的概念以及需要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背景是教师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本次授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

  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刚接触新闻学理论的时候,教师便跟学生强调,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③。如在讲授到“新闻报道需要策划”章节内容时,“人咬狗和狗咬人”的案例可以适时引入讨论的话题。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构成要素,所以我们常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比较难常见才是新闻。所以,在“狗咬人”案例教学法中,就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打破之前灌输的常规思想,让学生讨论分析在什么情景下“狗咬人”也可以构成新闻。因为事实是变动发生的,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刻板发生的。精选和撰写典型性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围绕既定的案例组织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发散学生的思维和鼓励学生开拓视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启发、组织说服的沟通能力。以上述“狗咬人”为案例教学,经过讨论分析,教师予以引导,最终可以讨论出“狗咬人”也具有构成新闻的可能性。如公众人物范冰冰的宠物狗咬伤粉丝、如果是一条疯狗,咬伤多人甚至几十人等等,再或者就是一只普通的狗,但是伤者送往医院却被使用了假冒伪劣的狂犬疫苗产品等多种可能性的情况。故而,事实之间的变动性,为新闻报道的策划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层次性、联系性和变动性等属性,使新闻事实在被报道之前,新闻报道策划人员一定要对其剖析、延伸和拓展,切不可枉论此事不可能是新闻。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对“狗咬人”的案例进行分析,策划新闻主题的时候,可以从犬只管理和药品管理等视角入手,新闻报道策划的落脚点变为落实相关规定,对防疫展开策划报道或监管漏洞、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展开策划报道。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法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急于表态,当然也不能让学生的讨论背离了案例讨论的边界。教师需要在讨论的过程中予以引导,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讨论内容以及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总结和点评中最终给出的是“评论”,而不是最终的“结论”。

  《新闻报道策划》课程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尤其需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因为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常会出现需要解答的困惑和难点,若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外或者是教师的盲点,那往往让学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产生质疑,从而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

  教师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课程时,通过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虚拟的案例情景中,发挥自己专业所学,调动所有知识储备,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法往往是在教师讲授完理论之后所运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案例的引导和理论的结合是案例教学法的两宝。

  我们常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这表达的是一个用记录历史的心态和方法来记录新闻的理念。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里,教师对新闻案例的选择一是要注重对案例的积累,如对经典的“狗咬人,人咬狗”案例的累计;二是要注重对新闻案例的更新,教师要有新闻的敏感性和时效性,把当下最热的还未有定论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既可以让学生摆脱既有的框架自由发挥,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新闻报道策划》授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再以多媒体的信息化设备,生动活泼地展示案例内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授课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搜集案例相关内容,了解相关学者、评论人员就案例发表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的理性视野和求知的欲望。

  ①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6)

  我认为,新闻策划应该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阶段和某一重要新闻事件制定的带有导向性的新闻报道计划,策划方案确定的依据和思路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新近出台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二是宣传部门的统一工作规划。三是某一新闻事件报道产生的社会反响。策划是新闻报道的开始或准备,策划的最终实现要依靠采访者的现场采访,因为受到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限制,所以,策划方案的出台不能靠编辑“闭门造车”或领导“拍脑袋”决定。因为现实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策划方案也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闻实践。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变化,才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得新闻报道精彩不断。掌握了这一点策划方案就不能一锤定音、一劳永逸,而要在具体的采写过程中全程跟进,不断调整采访思路和采访重点。比如,在对西部大开发进行报导时,一家报社曾把采访的重点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可是在采访中发现,这个选题有些太宽泛了,要涉及的东西很多、很散,不容易聚拢到一起,不能集中精力开掘出深度,于是报社根据实际反馈的情况,再度调整策划方案,在仍然以报道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的同时,把采访重点落在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与育人的关系上,落在西部精神文明建设中怎样育人、怎样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上,这样使主题更明确,中心更突出。调整思路之后,采访活动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很快,相关一系列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由此可见,新闻策划必须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断更新思维、调整思路和改变采访报道的重点,才能有效发挥新闻策划的作用,并不断推陈出新,写出有分量、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作品。

  新闻策划决定着采访的方向和原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又不能过多过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紧紧捆住采访者的思路和手脚,势必影响采访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是机械地完成“规定动作”,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采访现场的新线索、新问题,更不会主动去挖掘采访过程中的亮点和聚焦点,而这些往往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什么有的时候下大力气策划出来的重点报道、突出报道和连续性报道,而结果却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策划方案的越俎代庖,牢牢束缚住了采访者的手脚。所以说,新闻策划的重点在于确定采访意图、采访思路、采访重点,帮助采访者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但是应注意,策划者要提供多种采访思路和方案,考虑到与采访主题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促使采访者开阔思路,积极思考,充分调动一线采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写出新闻精品。

  所谓新闻策划,是指根据新闻事实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先入为主”的谋划,对新闻实施解构和整合,掌控报道的节奏,力求对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角度新、选材精、立意好、挖掘深、可读性强,全景式地报道新闻,深入反映其本质特征,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一、打主动仗,精心谋划活动,随后对自己发起的活动作进行式报道,在策划中打造独家品牌。上世纪90年代,《青岛日报》先后组织了“沿黄河行”、“齐鲁行”、“长江三角洲纪行”、“环渤海行”等一系列重大采访活动。活动启动后,即在显要版面作跟踪式报道,从而使《青岛日报》完成了从“制造新闻”到“策划新闻”的一次次有效实践。这样的新闻策划虽然付出的成本较大,但却创造出独家的新闻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最充分的开掘,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报纸的档次和影响力。

  二、对一般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的策划,根据时间相对宽裕的特点,从容谋划,精心设置,“语不惊人死不休”。近年来,《青岛日报》对于香港回归、迎新世纪、申奥成功等重大事件的报道都比较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举全编辑部之力,做了大量的事前策划。新闻策划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一人之力显然难以胜任,特别是可预见性新闻的策划,更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

  三、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好对非可预见性突发新闻的报道策划。我们的体会是,此类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策划预备阶段。即发现新闻报道线索、收集与分析各方面信息、确定报道选题和报道效果目标的这段时间。二是方案设计阶段。即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结构和报道方式加以设计,最终形成系统的报道设计方案的阶段。三是方案修正阶段,即从报道策划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这一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1998年春节前,《青岛日报》接访了一位下岗职工,她反映,一天晚上因生活困窘,她在外出借钱的路上哭泣起来。这时一位自称住在“14号”的机关干部走上前来,询问了她的情况后,鼓励她要有生活的勇气,并送上200元现金。这件事给这位下岗者的触动非常大,她希望编辑部能帮她找到好心人。编辑部立即感到这是一条难得的新闻线索,特别在年关临近时推出一组报道,必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于是次日《青岛日报》一版头题即刊发了“寻找14号”的消息。随后编辑部做了精心谋划,记者分头到新闻事件发生地的周边查找“14号”的居民,经过近一周的连续报道,终于找到了乐于助人的那位市委机关干部。这次报道策划,由于反应及时,方案周密,收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总结一系列成功的新闻策划经验,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闻策划不存在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做的问题。只要能够遵循时新性、合理性、时宜性、可受性和前瞻性的原则,新闻策划就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报道社会上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前,做好明确、完善的新闻策划有助于顺利地报道事件。尤其是一些繁冗复杂的重大事件,它涉及诸多厉害关系,新闻工作者在把握各方面关系上存在很大的难度。而通过前期的新闻策划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理顺事件,掌握事件的本源,从而达到顺利报道新闻事件的目的。此外,好的新闻策划也有利于传播重大新闻事件本身。例如2012年众多中科院院士联名公开反对“中式卷烟”项目入围国家科技进步奖,此事件经过新闻报道后,立即引起强烈的舆论反映。与此同时,众多国家相关部门也针对此事件纷纷表态。

  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初期,对新闻报道就提出过精确和系统的要求,依据当前的报道标准,精确和系统的对事件进行报道就是全面、客观的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而全面客观正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的关键,全面客观的新闻报道可以探究事件背后的真想,从而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这种阶段性的报道目的对新闻发展脉络产生巨大的影响[2]。然而当前社会有报纸、电视和网络等众多新闻工具,通过新闻策划得到精确和系统的报道有利于抢占主流媒体的位置,尤其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有目的和有准备的计划去发掘事件背后的真相,避免新闻报道停留于事件的表面。而媒体报道重大事件中也可以满足自身的新闻欲望,通过对事件合理的分析解释以及正确的引导,可以在报道重大事件中建立自己的权威。例如《人民日报》“中国质量万里行”、“地球上的红飘带”等等,都是成功的新闻策划的体现。电子媒体也是如此,电力媒体专业化进程也需要新闻策划,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和《实线满足受众需求

  好的新闻策划必然是得到受众群体认可的策划,因此在实施新闻策划前首先要针对受众的需求进行充分得分析和研究,了解受众的需求、爱好和关系。也只有了解受众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欲求才能做好新闻策划,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引起受众的关注,达到扩大的传播效果。否则,新闻策划如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满足受众的需求要求新闻策划人员需要在思想上达成一致,达到及了解事件的过去以及现状,甚至预测事件未来发展态势的目的,满足受众,服务受众。

  随着新闻传播工具的发展,新闻资源的共享程度越高,使新闻媒体难以通过“我有你无”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3]。而“你有我有”的状况也导致新闻报道的“雷同”性也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之间无孰优孰劣之分,也无法拉开自身与其它媒体之间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做强,新闻媒体就必须在思维上超越其它新闻媒体,在新闻策划是要积极运用创造性超前性的思维。例如1996年央视创办的《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栏目以及香港凤凰卫视开播的中文台,从当前的角度来看,央视的两个栏目与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就是运用创新和超越思维。央视的《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栏目在报道时注重事实而赢得观众的认可,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快捷性和评论性强,重视重大事件的直播,其影响力和权威性也在逐渐提升。这两个案例成功的经验启示在对重大事件进行新闻策划时要注重运用超前思维来突破“雷同”的局面。

  无论是要求新闻策划人具备应变能力以及在新闻策划过程中运用超前意识,它们的最终归宿都在于探究有价值的报道源。这一点要求媒体在策划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过程和采访中要发现与政策、当前形势与事实相符的新闻事实,发独家新闻,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4]。新闻事实符合政策、当前形势与事实要求新闻策划人明确客观事实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然而新闻事实的空间和时间较为模糊,策划者和采访者需要去不断的摸索和认识。反言之,要做好重大事件新闻报道,需要记者、编辑和领导的认识达成一致。即重大事件新闻策划不是一个与外界独立的想法或突然的思想火花,而是与策划同步进行的系统工程。重大事件新闻策划有许多与之配套的创意和设计,并与创意和设计组合成一系列方案,任何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都不可能赢得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事实报道最终的成功[5]。

  伴随信息传递速度和频率的加快,纵观电视荧屏,新闻报道同质化的新闻报道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在不少电视台内部,新闻稿件“饥一顿饱一顿”的问题也一直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新闻队伍建设停滞不前,采编人员业务能力遭遇瓶颈之困;另一方面,也与诸多电视台内部日常编排还只停留在来料加工上有关,即采制稿件局限在上面指派的时政报道和记者采制的社会新闻框架内,新闻指挥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大脑”的作用。欲想突破这一瓶颈、挣开这一枷锁,通过加强日常新闻策划,从而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厚度和广度来丰富新闻报道的版面势在必行。

  (一)新闻策划最现实的意义,就是以召开每周新闻策划会的形式,充当新闻报道的把关人和解惑者

  存在问题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漠视问题的存在。在此方面,每周新闻策划会议是这个问题的正解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召开每周策划会的形式对上周记者稿件进行全方面的体检。电视媒体的特殊性要求相关点评不能只停留在纸头上,更付诸于形象地指导上。每周的策划会上栏目制片或新闻监制可选择现场播放一些自己认为做的好的片子和存在问题的片子,围绕画面、解说、现场声等新闻元素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讲解,让记者知晓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在整个采编团队内形成一个比上劲、比质量、比学习的良好氛围。

  也可以说每周策划会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记者往哪里打,摆脱“摸着石头过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状。比如某周既有“35学雷锋日”“315消费者维权日”“312植树节”等重要节日,又有惠及民生的政策出台,策划会上,部门负责人就可以把这些拎出来,列为本周主攻方向,供大家日常自采中加以关注,这样一线记者也有的放矢,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再例如本周有个三农工作会议,我们可以指导并安排农业条线的记者采访一条去年农业的成果报道,届时放在三农工作会议报道之后,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我们新闻的可看性。不然等到三农工作会议召开当天再筹划做相关报道,已经时过境迁,无法有效实施。

  缺少对具体报道的日常指导是目前不少电视台新闻策划的最大不足,这也是有些稿件该做深做透却没有深入挖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每天编前会为主要形式的新闻策划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眼下,一种集中一组稿件(三条以上)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的报道方式日益为广大电视媒体所运用,这种报道方式便是组合式报道。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或通过从多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道理。新型报道方式在对新闻管理人员充分科学利用和有效整合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新闻策划也应顺势而变、因势利导。

  在这方面,每天编前会主要任务就可以对第二天版面进行会商,分析哪些是应强描淡些的,哪些是应重点“炒作”的,哪些是应养一养找到合适由头再报道的,这样一来一线记者可避免做无用功或“单枪匹马”作战,版面看起来也“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详略得当、节奏感强。比如说第二天某一条轨道交通线路正式开工建设,我们就可围绕这一话题策划组合式报道,第一条是开工现场报道,第二条是该轨道线路具体走向以及车辆编组、设计客流量等介绍,第三条是该轨道线路对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不少电视新闻栏目开设了深度报道,进一步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其实不管是深度的挖掘还是广度的拓展,都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有着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而每天的编前会上,栏目制片和编辑就可以与记者就深度报道的选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报道所选择的角度、注意的事项、表达的方式等头脑风暴式地集体会商。正如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信息的交换、思想的碰撞,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做精做细的思想源泉。

  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策划方案是一个台新闻策划能力的真实体现。不过,目前诸多地方电视媒体在此方面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而为。这就造成许多策划方案操作性不强、创新点不多。比如一到五一便是“劳动者之歌”,报道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到国庆便是“国庆成就报道”,反映人们收入水平增加了,住房条件改善了;一到春节就是“节日我在岗”,无怨无悔服务群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陈旧的方式和内容让报道缺少了看点和新意。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对重大活动、重要节日进行专题研讨,群策群力制定策划方案。

  当今,各种社会元素爆炸式发展,信息资讯井喷式呈现,地球村的日益缩小带来了新闻活动的越发频繁,策划大型的活动式和专题性的连续性报道业已是电视台增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手段。

  伴随信息传递速度和频率的加快,纵观电视荧屏,新闻报道同质化的新闻报道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在不少电视台内部,新闻稿件“饥一顿饱一顿”的问题也一直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新闻队伍建设停滞不前,采编人员业务能力遭遇瓶颈之困;另一方面,也与诸多电视台内部日常编排还只停留在来料加工上有关,即采制稿件局限在上面指派的时政报道和记者采制的社会新闻框架内,新闻指挥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大脑”的作用。欲想突破这一瓶颈、挣开这一枷锁,通过加强日常新闻策划,从而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厚度和广度来丰富新闻报道的版面势在必行。

  (一)新闻策划最现实的意义,就是以召开每周新闻策划会的形式,充当新闻报道的把关人和解惑者

  存在问题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漠视问题的存在。在此方面,每周新闻策划会议是这个问题的正解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召开每周策划会的形式对上周记者稿件进行全方面的体检。电视媒体的特殊性要求相关点评不能只停留在纸头上,更付诸于形象地指导上。每周的策划会上栏目制片或新闻监制可选择现场播放一些自己认为做的好的片子和存在问题的片子,围绕画面、解说、现场声等新闻元素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讲解,让记者知晓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在整个采编团队内形成一个比上劲、比质量、比学习的良好氛围。

  也可以说每周策划会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记者往哪里打,摆脱“摸着石头过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状。比如某周既有“35学雷锋日”“315消费者维权日”“312植树节”等重要节日,又有惠及民生的政策出台,策划会上,部门负责人就可以把这些拎出来,列为本周主攻方向,供大家日常自采中加以关注,这样一线记者也有的放矢,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再例如本周有个三农工作会议,我们可以指导并安排农业条线的记者采访一条去年农业的成果报道,届时放在三农工作会议报道之后,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我们新闻的可看性。不然等到三农工作会议召开当天再筹划做相关报道,已经时过境迁,无法有效实施。

  缺少对具体报道的日常指导是目前不少电视台新闻策划的最大不足,这也是有些稿件该做深做透却没有深入挖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每天编前会为主要形式的新闻策划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眼下,一种集中一组稿件(三条以上)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的报道方式日益为广大电视媒体所运用,这种报道方式便是组合式报道。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或通过从多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道理。新型报道方式在对新闻管理人员充分科学利用和有效整合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新闻策划也应顺势而变、因势利导。

  在这方面,每天编前会主要任务就可以对第二天版面进行会商,分析哪些是应强描淡些的,哪些是应重点“炒作”的,哪些是应养一养找到合适由头再报道的,这样一来一线记者可避免做无用功或“单枪匹马”作战,版面看起来也“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详略得当、节奏感强。比如说第二天某一条轨道交通线路正式开工建设,我们就可围绕这一话题策划组合式报道,第一条是开工现场报道,第二条是该轨道线路具体走向以及车辆编组、设计客流量等介绍,第三条是该轨道线路对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不少电视新闻栏目开设了深度报道,进一步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其实不管是深度的挖掘还是广度的拓展,都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有着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而每天的编前会上,栏目制片和编辑就可以与记者就深度报道的选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报道所选择的角度、注意的事项、表达的方式等头脑风暴式地集体会商。正如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信息的交换、思想的碰撞,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做精做细的思想源泉。

  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策划方案是一个台新闻策划能力的真实体现。不过,目前诸多地方电视媒体在此方面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而为。这就造成许多策划方案操作性不强、创新点不多。比如一到五一便是“劳动者之歌”,报道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到国庆便是“国庆成就报道”,反映人们收入水平增加了,住房条件改善了;一到春节就是“节日我在岗”,无怨无悔服务群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陈旧的方式和内容让报道缺少了看点和新意。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对重大活动、重要节日进行专题研讨,群策群力制定策划方案。

  当今,各种社会元素爆炸式发展,信息资讯井喷式呈现,地球村的日益缩小带来了新闻活动的越发频繁,策划大型的活动式和专题性的连续性报道业已是电视台增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手段。

  新闻传播中的“策划”本质上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凭空产生,也不能摒弃报道主体的主观意识而运行。所以,对新闻报道的策划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

  客观性原则。无论编辑如何策划,新闻报道都要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因为报道策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增强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向受众提供新闻精品,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入耳入脑。“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要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即使是策划社会活动与策划报道相结合,也要以客观存在的社会需要或社会问题为依据来操作,而非歪曲事实、强解民意。新闻报道方案设计也要以报道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为基准。”

  创新性原则。“策划”的价值在于通过精心谋划和周密组织使报道取得不同凡响的传播效果,因此从报道选题到报道方案设计都要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策划过程中,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创意、集思广益的智力碰撞、源源不断的创造灵感构成了策划的精彩内核,孕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如果失去了创新,策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变通性原则。任何策划都是对未来行动的谋算和规划,新闻传播中的策划亦然。策划者总是在报道客体发展变化的某一点上谋划报道,但客体的这种发展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时都可能会出现策划者未曾预计到的新情况新变动。因此,要把握传播的主动权,策划者就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时变通。策划报道时应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使方案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在报道实施过程中,要紧密注视各方面情况变化,随时对报道做出修正和调整。

  实效性原则。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使新闻报道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新闻传媒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当然,社会效益是直接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并且是由良好的传播效果转化而来的。策划追求实效,客观上要求编辑把策划作为手段,而非目的。而且,除非有意宣传媒介发起的社会公益性活动,策划手段越隐蔽,获得的传播效果往往越好。因为策划的成功的报道是那些能够让事实本身说话、让受众自由思考,最终达到传播者所期望效果的报道,而不是那些由策划者跳出来表现自己或者强加于人的报道。因此,报道策划要注重报道实效,而不是注重策划技巧的炫耀。

  可行性原则。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设计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在策划过程中,要注意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论证,使每一步骤的设计都切合实际,能够扬长避短,具有可行性。

  选题策划的要求及实施计划。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千头万绪,选题策划是龙头,作为整个策划工程的起点,作用至关重要,抓住这个龙头,以选题策划带动其他策划活动,良好的计划等于成功的一半,纲举就目张了。

  一般来说,新闻策划的选题有以下几个思路和注意事项:首先,新闻选题要围绕热点。看看我们的周围,热点很多,但报道热点却一定要审时度势,冷静观察,准确抓住时代的脉搏。热点报道“点”的选择要把握好两个原则:其一是新闻事业的历史使命,其二是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新闻选题要体现创新性原则,力求创新。不一定所有的新闻报道选题都是热点,有的新闻报道能从一件已经快被人们忘却的事件中挖出新意。只有通过精心的策划,以独特的视角报道出来的新闻,才能出奇制胜。再次,对新闻选题要有所取舍,权衡要与不要。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要目的明确,不要杂乱无章;要推出精品,不要小打小闹;要详细具体,不要虚作空泛;要合情合理,不要脱离本质;要高瞻远瞩,不要目光短浅;要不断创新,不要固步自封;要贴近经营,不要新闻本位;要找点准确,不要含糊不清等。

  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下对选题策划组织结构的贯彻落实了。策划的组织执行实质上就是把新闻报道策划这种精神抽象化的东西变成物质具体化的东西。报道的组织结构设计是根据报道所要实现的目标来操作的,报道追求不断创新是报道的组织结构不断变化的动力。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新闻报道的组织设计要有利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题策划报道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是依据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和活动的理解与参与,形成一定的报道思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事实的一种社会实践。其次,明确相关执行人员的分工。每期的主题策划提出来以后,所有的方案必须详尽,必须有自己的说服力和执行进度计划。在主题策划这些版面上,相关的版面要安排专于此项的记者负责采访写作,按策划提出的问题、策划的要求去把稿件做深、做透,最好在稿件上有更多的新东西为好。而在策划的营销版面上,同样要安排专刊部分主持人、记者参与采访、广告促销等相关工作,相关版面的编辑工作,也要具体到人。这样在采、编、经营的任务量上和人力的分工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搭配,做好主题策划的文章不再是难事。在执行上也不至于造成推三阻四的情况出现,能有效保证新闻策划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新闻报道策划工作中领导的管理必须企业化。要从直接的“人管人”过渡到更加注重“制度管人,规章管事”,这样保证了管理的科学和严密,也就为新闻报道策划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新闻报道的特性,对于新闻报道的管理,领导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另外,新闻媒体单位还要注重建立优胜劣汰、竞聘上岗机制。对一些重大选题或创新创优的选题,新闻报道策划的领导要善于调兵遣将,根据记者的特长来安排任务。总之,新闻报道的领导艺术要遵循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管理原则。领导对新闻报道策划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应该有充分的把握,并且对防止新闻报道策划异化成新闻炒作甚至是假新闻负有重要的责任,当然,也是避免新闻炒作从而杜绝假新闻的重要环节。

  新闻报道策划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新闻报道最终是要体现新闻价值的,并且获得社会效益。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新闻报道策划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并不能自动地将新闻价值转化成社会效益,甚至稍有不慎会演变成新闻炒作而出现假新闻,因此,在新闻报道策划的有效管理的过程中,对新闻报道策划进行有效的控制是确保新闻报道策划获得预期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对新闻报道策划的有效控制进行三个层次的说明:第一,政府对新闻报道的控制。目前对媒介新闻报道的控制基本是两种方式:一是政府通过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对媒体进行控制,二是政府根据党政方针政策或纪律对媒体进行控制。“新闻”不仅是“受控者”,而且在社会这个特大系统中不可避免地要充当“控制者”的角色。它是媒介,是中介。在这个层次上,一般的新闻报道策划是不会触及的,并且重要的新闻报道策划也是由政府直接控制和支持的。第二,社会舆论的反馈控制。控制论中负反馈理论(即目的论)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央提出的“以正面报道为主”、“弘扬主旋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针的理解。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向着这个总目标、沿着这条总路线行进中,必然有来自外部的和来自内部的各种干扰,对干扰有两种不同的反馈:一种是正反馈。正反馈总是利用或放大这些干扰,使系统离开原状态或原结构,直到最后发生质变。另一种则是负反馈。负反馈是抗干扰的,它不断检出偏差,纠正偏差。我们新闻传播系统执行中央提出的“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正是一种不断选择适当地输出用来不断地校正误差使之不断减少而达到目标值的负反馈行为。第三,新闻机构的内部控制。这是保证新闻报道策划成功的关键,一切新闻报道策划最终都要落实到机构来组织实施,成功的新闻机构内部控制能避免新闻报道策划走向新闻炒作并杜绝假新闻。新闻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现在新闻报道策划有效管理的各个环节,新闻报道策划的前向控制在新闻报道计划、组织设计、领导管理中都要有所体现,新闻报道策划的后向控制也就是反馈控制应该在对新闻报道策划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估后进行。通过有效的控制,保证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组织设计、领导管理各个环节都能体现新闻报道原则,对新闻报道策划效果的合理评估,把新闻报道策划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避免新闻报道策划走向新闻炒作并杜绝假新闻,从而最终体现新闻报道策划的价值,获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新闻策划,已经成为媒体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扩大新闻传播效果的手段。“揪出电话骗子”就是今年以来羊城晚报所做的重大新闻策划之一,通过与公安机关合作,持续一个多月不间断地强势报道,发稿近60篇,沉重打击了“电话团伙”,及时地提醒了无辜的潜在受害者,形成公安、银行、运营商与媒体联合打击的局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此次策划之所以社会反响好,一是有适时性,较早抓住了社会民生热点,把握住了报道的时机,即是公安部门在目前全国一片打击“电话”的大势之下,积极地配合了报社记者的采访;二是有适度性,很好地把握好了监督的“度“,博弈中拿捏到了各方承受度的契合点,取得各方配合,使这次策划具有了可操作性。以下将以“揪出电话骗子”策划操作为例,浅谈媒体同质化竞争环境下,纸媒如何通过新闻策划采取主动,突出重围,意境。

  近年来,羊城晚报一直开设“我发现我提醒”、“骗术见一个拆一个”等栏目,解剖各类骗术,以提醒市民。报道虽是零零碎碎的个案,但读者已经形成了阅读的习惯。本次报道,羊城晚报与省公安厅和市公安局找到了几方都能接受的契合点,前者愿意集中报道,后者愿意宣传半年以来的打击成果。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另外,“电话”实在已经成为社会肌体上的脓疮,有电话的人,几乎无人未被骚扰,甚至大批人上当受骗,倾家荡产。“电话”本身已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因此,羊城晚报以此为话题,进行采访报道策划,群众关注度高,自然找到了共鸣。

  本报以6月19日《镇领导三次来电骗走33万》开局,一个月内,本报发稿60篇,其中包括4个头版头条,连续不断报道。

  本次报道一个特点就是,首先在头版以《来,一起揪出电话那头的骗子》为题,号召读者一起参与打击电话,挑起了读者的积极性,并以一个典型的案例触动读者的神经,开设“揪出电话骗子”专栏。

  随后,本报以大约10天时间,每日刊出读者来电报料的典型案例,扩大了“揪出电话骗子”栏目的影响范围。远在重庆,北京的读者都打来电话,提供线索。

  此波案例报道之后,本报的报道从单纯个案开始转入深入分析,反思受害者“懒得报案”和“谁给电话骗子开方便之门”,指出受害者有责任报案,而银行和运营商对“电话”猖獗有失察之责。将话题引到银行和运营商方面来,探讨如何建立整治“电话”的长效机制。

  到此时,此组报道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案例报道了。不过,经过本报20多天的报道,“电话”“重灾区”电白传出20多名“电话骗子”投案自首的消息,将此组报道推向另一个高潮。

  “电话”无疑是最贴近民生的新闻。好的民生新闻,应是把老百姓的心声说出来,再给予回响,但是监督并不一定要对立,对立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报道很可能落到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因此监督需要有度。全国一片打击的大势之下,本次报道不但得到公安机关的大力配合,各大银行与运营商也适时出面表态,使得报道具有可操作性。

  “揪出电话骗子”刚启动不久,中国银联和银行界人士就出面给持卡客户支招。随后,广东电信也出面提醒市民避免上当,并出台几项具体措施,表示将加大了监管力度。随着报道的深入,广东三大通信运营商同时表示再次行动起来,各出法宝,与羊城晚报联手警方重拳出击。

  读者的心声,本报的报道得到了关键部门和单位的连续反馈,不但让读者看到了打击“电话”的希望,也让读者看到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为本报赢得了声誉。

  现在,媒体同质化竞争激烈,纸媒的环境更是险峻,处于平面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夹缝之中,要突出重围还是要做大策划。

  “新闻是易碎品。”这是因为新闻具有时效性,是稍纵即逝的。新闻策划则能突破时效要求,极大地开拓和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不仅可以回顾历史,还可以展示现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揪出电话骗子”策划中的报道案例,多是老百姓近两年来的遭遇,但将这些遭遇放到一起,做成一个系列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就不会很高,而且通过分析总结出“电话十大招数”以提醒市民,调动他们一起参与“揪出电话骗子”,效果非常的好。发行数据显示,此次策划期间报纸零售数量有明显增加。

  然而,新闻策划也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前者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有效和充分利用;后者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而人为地“导演”一件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其次,新闻策划不是新闻炒作,不能为了市场卖点而造假、哗众取宠,必须遵从新闻的一般规律,注意社会效果、社会责任。

  做好新闻策划的步骤。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电视新闻策划的重要基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了解掌握现时期党和政府以及企业的生产工作重点、社会实际工作情况和观众的需求愿望以及其他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态势,发现、判断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是一个知己知彼、力图开拓创新的过程。

  策划创意。这一步是策划的主体,它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报道选题、报道内容、报道手法、资源配置的全面设计和谋划。它是以事实为基础、以价值为前提、以创意为核心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活动。大体要求:选题要有新意、角度要新颖、内容要新鲜、时机要得当、手法要生动活泼。这个策划创意,实质上就是电视采访报道思路、观点、方法的创新。

  效果评估。指的是在一个策划方案拟订之后,对方案的可行性和价值目标、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预测。通常要通过集体讨论,吸收各个方面好的意见,对原策划方案的某些局部进行补正、修改,甚至是论证、修改,再论证、再修改,以求策划方案尽可能地完善。

  注意新闻策划的选题。可受性原则。可受性是新闻策划对于读者的可接受的程度。由于新闻策划是媒体有目标指向的新闻筹划活动,是新闻人的一种主观行为和“议题设定”,很容易出现一厢情愿和读者不买账的局面。新闻的可受性取决于受众的共同心理要求,因此,媒体策划的选题必须是大多数受众想知道的、应知道的。

  时新性原则。新闻的本质是新,新闻策划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当然也要新,要有较强的新闻性。对于事件性报道,要有较强的时效性,对于没有准确的时间要素的非事件性报道,可将它放在特定的时间坐标系或特定的背景下实现其时新性。

  深度原则。媒体对客观事实应有整体的把握和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以开阔的思维去观察和思考,宏观把握,微观着手。新闻策划者要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让表面后的重要信息漏掉,只有指导思想明确,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挖掘,将百姓关心的报道层层做深,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对于热点新闻、重要新闻还必须通过报道来推进事件的递进和发展,最终揭示事件的本质,满足人们的期待感,而不能在平面上无休止地重复,让人失望。

  前瞻性原则。随着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策划已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所重视。因此,谁能领先一步,占得先机,也就成了新闻策划成功与否之关键。要做到前瞻,首先要做到准确把握热点,要求编采人员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一线记者要及时地向报社反馈信息,使策划人事先对自己要做的选题心中有数。同时,获取信息也是新闻策划前瞻性的一个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媒体和记者要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要将新闻触角伸展到各个角落,要做全天候的新闻人。

  主题策划中的人文意识。好的新闻策划应当有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在里面。新闻策划的人文情怀,更多的是关注当下社会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要求,新闻采访学上有一个公式: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因此,新闻的主题策划可将视点下移到普通民众身上,挖掘平凡人不平凡的经历,反映普通人的声音。

  编辑好新闻策划的题材。策划新闻的编辑必须要有对新闻的真正理解和热爱,以平民化的视角,从受众的关切点上挖掘内涵,根据受众的兴趣和需要、采用受众容易感知和理解的方式对新闻进行策划报道。在策划中,选题要有特点,视角要独特,主题要鲜明,其中心思想和编者意图要明确,出“手”就要找到新闻的着眼点。新闻报道策划一般是对关于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关于突发事件题材的策划和关于日常新闻题材的策划。通过精心策划,使新闻创作变被动为主动,变随机为定向,变松散为有序。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对报道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全新的思考。在选题上,应该以选择具有时新性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为主,并通过报道来推进事件的递进和发展,最终揭示事件的本质,满足人们对新闻事件欲知的期待感。在具体操作上,因时而宜,因地而宜,因度而宜。

  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播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报道所做的设计与规划。文摘做新闻策划,条件是得天独厚的,材料丰富不用奔波采写,主题选择多样,视角多维可以不拘一格。而且文摘主动做策划也是对传统被动摘文的一种思路创新,面对媒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提高阅读品味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新闻价值有效传播的一种自觉职业操守。现以《文摘周刊》2011年推出各类有影响的策划案例进行探讨。

  有人说,文摘是故纸堆里拣黄金,这需要眼力需要智慧更需要变通。做新闻策划同样如此,要有精准的选题、独特的创意和合理的运作。

  文摘的特色是精编精选、薄报厚读,各个版面分工明确,有其报道的独特性,既相互独立也协同配合。当重大事件发生后,一般来说,会根据事件的特点和报道的侧重,选择在哪个版刊出,也可采取版面横向组合策划,丰富报道的主题。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两列动车高速追尾,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如此特大的交通事故,属于动态新闻,事件之后各种新闻会不断出现,都市报一般的做法是抢先报道新闻。文摘报在新闻披露方面往往滞后,所以要想跟都市报有差异,只能做特色,放弃一般性的动态新闻,抓重点抓特色。面对这次重大事件,怎样另辟蹊径,做出不一样的新闻策划?《文摘周刊》利用不同版面功能分工的特点,采用了组合式连续策划的方案。由主编根据选稿结果,比较版面特色,提出策划方案,商讨后由总编最后定夺。7月29日先在特稿版做专版,刊登两篇文章——《一个破损车轮夺走百余生命,灾难后高铁设计更安全,乘坐者更多(肩标)车难让德国重建高铁信心(主标)》、《彻底纠错而不是简单处理几个人(肩标)日本新干线年“安全神话”(主标)》,以德日两国在发生类似重大事故后的处理善后情况为报道内容,区别都市报就事论事的局限,以它山石之法去反观事故背后的深刻寓意,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发思考,两篇文章的组合配以编者按,以抓报道面和深度为特点。两天后即8月1日,在社会版再推出以此次事故为重心的专题策划《他们的笑容,永留人间》,纪念追尾事故中遇难的那些普通人,同样是剑走偏锋,综合众多媒体报道,从零散的报道中撷取那些感人的人物故事片断做另类策划。选取的4组遇难者身份有差别,故事的个性化和情感的特殊化,使策划无论是内容还是主题都相当吸引受众,可以了解这些普通人生死一刹那前后并不平凡的人生印迹。

  同一事件,两组策划,不同看点,你抓深度,我重情感,视角多维,风格迥异,意义非凡,相得益彰。

  借力用力就是用巧劲巧用劲,文摘做策划有时需要这种“巧力”,即借助一则新闻消息做深度做广度。这样的策划选题很重要,它往往淹没于形形的新闻堆里,如何从中拣出黄金,一是靠善辨的眼力,二是靠敏锐的判断,三是靠准确的时机。在新闻处于发酵阶段或影响力逐渐增大时,推出专版策划,效果会更明显。去年张艺谋呕心沥血打造的巨片《金陵十三钗》全球上映。作为商业电影,它的前期宣传铺天盖地,各种相关资讯连篇累牍。文摘做这个选题,要么淡化处理,要么角度独特。经过反复思考,《文摘周刊》先是在人物名流版,推出专题策划《五年?六亿“谋”成“钗”》,从监制导演到男女主演编剧“一网打尽”,突出人物报道的鲜活性独家性,区别都市报易碎的零散新闻,主抓新闻背后的故事,选材上更贴近更有关照性。随着电影的上映,读者的新鲜度有所转移,更加关心70年前发生在南京那场人间浩劫背后的真实故事。在这个节点上,《文摘周刊》再次巧用劲,推出《1937国际友人金陵救赎》专题策划,选登更加真实详细解密的历史资料,展现国际友人面对日寇血洗南京城,不顾自身安危所做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魏特琳、拉贝等等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守护难民的感人事迹,内容丝丝入扣,突出细节。这种连续性针对同一新闻选题所做的不同体裁立体式的策划,互补有衔接更显连贯透彻。

  对于新闻策划的选题,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预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活动和事件或非事件性新闻;二是非可预见、有重大影响的突发性事件,需要在及时发出第一条消息的基础上进行跟踪报道;三是新闻媒体自己设立的重要问题性报道、活动性报道。以上所例可视为第一种选题做法。因为可以预见,所以可以借力,只是这种借力的目的性很明确,而且可选的资料品种多样,方便取舍调度,选题的确定和策划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可以预想。对于第二种策划选题,非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在新闻传播速度方面,显然不是文摘的强项,但却有借力用力的优势,只是这种策划往往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专版,随着突发事件的不断变化,报道的内容会有所转向,他为我用是文摘立足的根本。如何利用好更多相关事件新闻报道为我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线级大地震,引发海啸重创日本沿海各地,并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重大事故,引发世界核恐慌。这种连锁性的突发新闻显然不是在个别版面综合报道就可以完事的。《文摘周刊》在大地震发生后,在国际版率先推出策划版块,主抓事件对日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影响程度的综合报道,严格地说,这不算策划,只是应急的一种编辑手法。随后在历史版推出专题策划《回眸日本历史大地震》,是对新闻之外的延伸链接。再之后,福岛核危机神秘登场,做新闻似乎已不太合适宜,所以策划方向有所改变,采用拉长战线、多维方式、遍地开花的策略,国际版主抓深度,连续刊登《日本为何发生史上最强震》、《日本核灾恶果深不可测》、《核灾或让日本踏入“崩溃十年”》、《日本“核爆”警示世界》、《核危机考验日美盟友关系》等稿件,以日本本土为新闻策划切入点,从日本自身来看这场灾难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此外,一版聚焦要闻版主抓广度,连续推出《世界各国重估核能安全》、《钍堆或可挽救核信任危机》、《中国将建更安全的第四代核电》、《法国核电启示录》、《大亚湾核电站探秘》等等,从更广泛的角度来探讨核电该何去何从。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采用不同期数不同版面不同角度不同侧重,连续报道同一主题的“策划”,看似分散实为匠心体现,这种连锁反应式的策划是一次全新尝试。

  对于第三种策划选题方案,文摘由于性质决定,没有系统的采访队伍,如何确立属于自己的策划选题,需要高度的敏锐度,更需要清晰的政治头脑和大局意识。

  2011年重大历史纪念有很多,比如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等。《文摘周刊》多年来一直善于做纪念专刊,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2009年建国60周年都推出纪念策划专版,取得过良好的社会效应。

  细数成功秘诀,纪念专刊在形式上不吝版面,内容上围绕主题,点线面结合,轻重得当,主抓关键点,突出细节。2011年7月1日恰逢建党90周年,之前半个多月,《文摘周刊》总编就与相关主编责编商讨做专版的方案。由于90年中历史事件太过繁杂,无法做全貌,需抓主要节点事件和重要转折点,但脉络要清晰,于是总编提出3点意见:一是主题,即民族复兴;二是节点,以建国前后分上下两个篇章;三是关键点,建国前以建党、抗战、内战、开国大典为重点,建国后以抗美援朝、民族自治、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为重点,整合历史资料,突出细节,来演绎历史的厚重和深远影响。主菜有了,还需要配菜,也就是策划主题的系统性,那些主关键点中有一些次关键点,就采用图片配说明的形式表现,既全面系统了也丰富美化了版面。《旗帜,引领中华民族复兴!》上下两篇用两个通版的形式推出后,受到广泛好评,并荣获2011年度安徽新闻奖版面二等奖。

  文摘报由于人手有限,有策划意向后必须主动提前准备,也必须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运作。着手准备策划前,需要头脑清醒,主观意识明确,查寻备足资料,特别是首次解密的新鲜材料。在熟知的历史大事件报道中,需用细节补充和新角度诠释,所以说文摘的编辑案头活儿要细要足也要善于变化。比如《文摘周刊》2011年10月10日推出的《辛亥百年风云》纪念专版,以历史事件发生的前中后三段式,主抓策划选题的特点,突出“风云”的特色,首次披露了诸多历史细节,用鲜活的史料来阐述革命锐不可挡之势和取得胜利不易之举。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无限的创意,摈弃粗线条,突出历史关键点,使策划详略得当,环环相扣。

  新闻策划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思想体现,也是媒体人掌控新闻势态和事件发展的能力。一般来说,策划是宏观把握,微观入手。最通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归纳法,即将一段时期内发生的重大新闻做总结性的汇总,或是把相关事件人性化的结合等等。2011年12月30日《文摘周刊》在国际版推出《2011,地球村十桩“最”》就是典型案例。版面采取卡片式,以“最”字领衔,分为最·结局、最·争端、最·丑闻、最·天灾等十个段落,每个段落再细分排列十件要事,汇总一年来“繁忙”的国际事务,用最直观的归纳,给地球村来个“年终总结”。100件大事要事一览无遗,体现编者的宏观把控能力,也体现了文摘报“你无我有,你有我精”的办报理念。这种资料归纳从内容的选择到编排也反映了一种人文情怀:关注国际冷暖,了解读者需要,表达思想诉求,体现文摘主旨。这也是文摘的风骨个性所在。

  除了总结性的策划,归纳法的精妙之处还在于思想空间上的立体感。比如《文摘周刊》去年曾推出社会纪实类专题策划,用编者按取代主题词来讲述一个比较沉重的社会话题:。新闻由头来源于大陆首份“”调查报告,主文《揭开“少女”隐秘生态》,以鲜活的群体案例来讲述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辅文《英国“名门”离经叛道》,则是以个案来扩充对“”国际性、社会性问题的系统探讨。读者应该在文章火爆内容的背后看出文明道德在时代前进过程中的扭曲裂变,思考人性的善恶本源。我们在鞭挞这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应该体恤那些受伤的心灵,关爱她们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良心。编者在策划时考虑到全局意识以及群体与个体的整合,全面客观细腻地传达策划意图:健全法制,加强道德教育,还青少年一片净土。

  纵观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作品,无一不是经过精心采访策划的。采访策划介入电视新闻,给电视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注入了新的理念,一些电视台还专门设立了策划部,对节目进行包装策划。作为在电视新闻采编一线多年的新闻记者,对新闻采访策划更是感触颇深。本文将从“新闻写作方法论”与“电视采访学”的角度,论述电视新闻的采访策划。

  策划是为达到一定目标,在调查、分析有关材料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规律,对即将进行的某项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构思、谋划,制订和选择合理可行的执行方案,并根据目标要求和环境变化对方案进行修改、调整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电视新闻采访策划一般分为选题策划和采访策划。策划介入电视新闻具有很大争议。一般认为“新闻报道中不能也不应该出现策划”,因为“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其实,这是把“事实”与“策划”割裂开来的片面思维,“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原则,如何把话说好,就是“策划”来完成的。因此,“事实”与“策划”并不矛盾,两者在新闻报道中是有机统一的,采访策划是为了把新闻报道做得更好。电视新闻采访策划,就是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电视传播特性,以事实为基础,用创新的理念,对已掌握新闻素材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可能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围绕题材选择、寻找线索、价值取向、确定选题等方面来通盘考虑,制定出相关报道的策略、形式等实施方案和预备方案。简而言之,采访策划就是围绕确定什么选题以及如何采访报道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1、选择新闻题材题材是新闻采访报道的前提和开端,是采访报道的题目或对象。选择什么样的题材采访报道,取决于有关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报道思想、记者掌握的新闻线索以及记者凭借新闻敏感所做的判断。总体报道思想,是围绕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中心工作,从大局出发经过通盘考虑之后制定形成的。是记者采访活动选择题材的依据,它规范了记者采访的方向、范围、内容和重点,时也是判断事物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参照,以及报道角度选择和主题立意构思的出发点。特别要说明的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能将报道思想变成框框,更不能为了报道思想去寻找例证来生搬硬套、强扭报道角度。采访记者要从全局考虑,对报道设想和意图要有宏观的把握。

  2、确定新闻线索记者在明确了主Т播意向、具体采访目的之后,就要努力获取与报道题材有关的新闻线索。由于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比较多(这里不再赘述),而且比较简略、可能与事实不符,新闻线索不一定是新闻事实,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去验证和判断。

  3、确定价值取向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是否具有报道价值的客观标准。新闻价值要素的构成从来都是新闻学界最难下定义的。通常,记者可以参照以下七个要点来判断事件是否值得采访报道:一是能否引起受众的关注。二是事件中最重要因素。三是能否引发出重要新闻。四是事件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内容。五是其他媒体报道中发现适合报道的内容。六是一般性报道中发现适合其他报道形式的内容。七是预见性地发现将会构成重大新闻的迹象。

  4、确定新闻选题采访策划只有在明确了主导传播意向的前提下才能确定选题。选题一旦确定,记者就要思考报道的主题、角度和形式。主题是记者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通过具体报道的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记者在思考主题时,要正确处理好主题与问题、主题与内容、主题与标题、主题的提炼与表现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作品,报道主题具有客观性,提炼主题要从全部事实出发,把握事情的个性,挖掘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特点;表现主题要以小见大、鲜明、集中,切忌贪大求全。“角度”一词源于摄影,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特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切入点。电视记者在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准确把握好角度与客观事实、角度与报道形式、角度与电视特点之间的关系,以接触事实、观察事实、解剖事实、截选事实为着眼点,选择好新闻报道的角度。对于电视记者来说,还必须综合考虑发掘和表现事实的角度。电视报道形式就是不同类型的报道方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展现全部采访过程;另一种是插入采访片段;考虑表现形式还要注意采访方式。简而言之,选题是电视新闻的关键,选择自身的质量和选题的可操作性决定着新闻节目的质量。在选题策划上,可以引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提出的取舍选题“三原则”: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当前位置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杏彩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