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火星Login注册登录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1-19 17:24   

  火星Login注册登录首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行业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和一些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但是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我国电视传媒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电视传媒行业是世界上公认的暴力行业,呈现出资本运作力度加大、国际间竞争加剧、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等特点。研究我国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对提高我国电视传媒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音频、视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传媒行业正在向着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目前我国电视传媒行业发展中的重大转变,极大的拓宽了电视传媒行业中信息共享的通道,使得电视传媒行业的业务类型不断增多,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

  2)百家争鸣,传统的电视传媒被中央级别的电视台垄断,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势。随着电视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各个地方电视台的数量不断增加,且推出了一批优秀的电视节目,使电视传媒行业进入了百家争鸣阶段。一方面地方电视台将竞争平台从传统的电视转向了手机、网络以及卫星等;另一方面地方电视台从其电视节目的内容着手,加强对其自身品牌的定位,获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3)生活化,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上更注重对民风民俗的展现,充分考虑了社会热点和观众的文化之间的融合,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因此目前电视传媒行业中以生活为主题的节目数量越来越多,给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现在比较火的《非诚勿扰》、,《金牌调解》,《生活小妙招》,《非常帮助》等,在电视节目题材的选择上都选择了比较贴近生活的内容,极大的拉近了电视节目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为电视节目赢得了大批的观众,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

  任何产品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一定额度的利润,电视节目也不例外。信息化背景下,电视传媒行业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为活跃的部分,通过控股、兼并或者重组等现代化的资本运作手段,实现对电视传媒行业的垄断经营,以期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也是电视传媒行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据统计进入21世纪后,传媒行业通过并购进行交易的资本总值超过了4万亿美元,通过并购传媒企业牢牢的控制了传媒市场的主动权,提升了其自身竞争力。

  重组是电视传媒行业中另一种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通过企业重组实现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了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如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时代华纳能够从美国在线获得更多的信息传播渠道,美国在线则从时代华纳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资源,二者互惠互利,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优势。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电视传媒行业也出现了一些跨国并购的现象。但是受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特征的差别以及各种法律条文的约束,电视传媒行业的跨国并购难度较大。如为了保护我国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国家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准入限制政策,这也是国外传媒行业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尽管如此,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电视传媒行业中的跨国并购现象越来越多。比较明显的是美国,一些小的传媒企业不断被大企业所兼并,使得美国的传媒企业规模较大,居于世界传媒行业的垄断地位。为了保护国内电视节目占有率能够达到其电视节目总量的一般以上,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抵御美国电视传媒行业的冲击。电视传媒行业的跨国并购一方面能够实现传媒行业资本的融合,另一方面还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意识甙类较大的冲击,因此跨国并购利弊共存。

  目前电视传媒行业除了做好自己的电视节目外,还涉足了其它一些领域,实现了经营风险的分散,增加了节目的收入。大家都知道电视节目中广告的植入在电视节目收入中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但是随着观众对植入广告不满程度的增加,广告植入的数量呈现降低趋势,其他类型的副业在也不断攀升,如短信平台的开放,为电视传媒行业带来了成倍利润的增长。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电视传媒企业甚至实现了跟电话公司、网络公司以及有限电视公司的合作,最大限度的延伸了其产

  技术创新和发展是促进电视传媒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时本世纪电视传媒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它改变了传统情况下电视节目制作、存储和传输的方式,推动了电视传媒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节目信号的卫星传播成为可能,且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对时间、地点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

  上述几大特点,加大的促进了我国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电视传媒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目前我国电视传媒行业采用事业和企业双管理的模式,传媒行业作为政府政策宣传的主要部分具有一定的事业单位心智,其管理人员的任免和薪资的发放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但是随着市场化机制的改革,电视传媒行业逐渐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去,企业自负盈亏,随之而来的是传媒行业想逐渐摆脱政府部门的管理,这种企业和事业双重管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导致电视传媒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够明确自身的定位,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改变。这就导致我国传媒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受束缚太多,不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

  电视、广播以及网络是目前常见的媒体传播形式,由于电视媒体能够同时实现声音和图像的传播,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电视传媒必将成为我国的主流媒体。电视传媒行业也将通过不断的发展,实现其经济和技术实力的增强,建立自己的“航空母舰”,有效抵御国外各种类型媒体势力的入侵,担当起我国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

  各种先进节目制作、播放和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电视媒体带来人们越来越多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让人们领略了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一些先进的图像制作技术、LED显示技术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通过三维造型实现对各种虚拟场景的制作,并且通过先进的LED技术将其真实的显示,给人们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但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还实现了对各种资源的节约,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视传媒行业也必将采用更加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入一个全新的多媒体时代。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也为其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虽然有限电视传播网络能够同时实现上百个电视节目的传输,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电视传输服务,但是随着网络传播方式的不断变换,宽带传输速率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目前我国网络用户超过了10亿以上,通过先进的网络实现电视节目的传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播放都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为网络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它能够打破传统有线电视信号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不必再在特定的时间观看特定的电视节目,而是可以通过任何终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且能够实现对电视节目的快进、倒退和多次重播等操作。

  电视传媒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对电视节目质量的控制。节目质量是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电视传媒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要严抓节目制作质量,为观众提供精彩的节目内容,才能够使其利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电视传媒行业还需不断拓展其产业链的长度,利用其节目形成的品牌效应,对其进行深加工,挖掘更多的利润增长点,为电视传媒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电视传媒行业的不断兼并和重组,使得电视传媒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完成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电视节目的制作到传播整个过程的控制,有效的推动了电视传媒行业的整合,扩大了传播资源的范围。

  当今时代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激烈,电视传媒行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加强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才能够使其利于竞争不败之地。同时传媒行业还必须加强其产业链的建设,不断拓展其经营范围和规模,分散经营风险,抓住时展的机遇,将电视传媒行业做大做强。

  [1]骞军,胡凡.当今国际电视传媒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5,20(3).

  [2]乔瑞华.融媒体格局下广电传媒的现状与发展之路[J].东南传播,2012 (5).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2]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摘要】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而移动平台的出现更是加速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拉锯战正在此消彼长的进行中。本文从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报刊的生存方式出发,解读当前媒介融合过程中,报纸发展面临的困境、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报业的方法与途径。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媒介融合的浪潮冲击下,传统纸媒的地位在继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再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发展再度陷入“瓶颈期”。

  在“报纸消亡论”的论调下,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报纸的消亡就是一代人的消亡,随着最后一位报纸读者的离世,纸质报刊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当前年青一代是伴随着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纸质媒介没有像父辈那样深厚的依恋之情,对于这些新的受众而言,新型媒介才是他们这代人的主要接触对象。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丰富性等都以非常大的优势遥遥领先于纸质媒介,这就导致现阶段纸质媒体在发掘和培养新一代读者方面居于劣势,读者的流失对于报纸的长期生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统计,在2007年,中国2.1 亿网民中,有73. 6% 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有1.5 亿。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的网民,有1 /5 的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面临着发展势头如此强大的网络受众资源,报业的危机具有长期性。①

  广告之于媒体就好像食物之于人类,没有广告商的投资,媒体的运转就不可能进行下去。自2005 年以来,全国报纸广告的收益均呈现下滑趋势,而与此同时,门户网站的广告收益却一片飘红。广告商投资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报社的经营管理,进而间接导致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降低与报纸质量的下降,使报纸的生存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直到被兼并或彻底消亡。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出现并受到追捧,并不是空穴来风。其内容的实时性、音视频效果的丰富性、链接内容的全面性等都比传统报纸更有竞争优势,再加上移动上网平台的出现,各种电子媒介的普及,网媒的发展势不可挡。相比较而言,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新闻媒介,一直以来以“内容为王”标榜自己的权威和独立,却不得不面临网络带来的挑战。虽然报纸一直以来都是权威信息的者,纵深报道的探讨者,但这并不能否定网络在未来也会成为另一个信息权威的主导者。

  所谓报业的数字化,是指报业基于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与新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②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实时应用,受众对数字化报业的需求大大提升,而传统报刊在向数字报刊转型的探索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报业的数字转型是当前适应整个市场潮流的去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了网络技术和虚拟空间,这就导致很多网络监管的问题不得不纳入考量的范围。如何最有效保证数字报业的版权不受侵犯,如何协调传媒内部针对数字变革而进行的人员、制度的调整,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记者编辑的能动性,都成了传统报刊需要面对且尽快解决的问题。就国内媒介融合现状而言,不少媒介集团已意识到媒介融合能提高传播效率,却大都苦于政策瓶颈难以推行改革,目前仍有75 号文件明文禁止广电和电信的互相渗透。③

  数字报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而在我国却仍旧停留在报刊网络版的发行上。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区对当前数字报业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再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电子信息水平的限制以及通信技术的落后,致使部分处于转型期的报刊不能全面数字化;④另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有的国情所致。自报刊诞生到现在,报纸的发展都是以一种“国有企业”“政府喉舌”的身份自居,几乎没有过彼此之间的媒介联动和激烈竞争。养尊处优的地位使得他们不再具备一种较强的风险意识,对行政机关的庇护和依靠使得报业结构不容易像国外的媒介集团一样被摧毁。因此,抱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心态维持着现有的稳定的报业结构。

  数字报业的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报纸的网络版而不进行新的深化改革,那么在世界数字浪潮中总有一天会被吞噬而不自知。报业的数字化是整个发展的大趋势,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向传统报业抛出了层出不穷的挑战,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是目前全球数字化转型都处于一个探索时期,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只能摸索着前行。

  “内容为王”一直是报纸孤芳自赏的一个骄傲。于受众而言,报纸是一种权威的代表,是核对信息的一个标准,形式较为单一的报纸只能在内容上更加凸显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权,访难访之新闻,做独家的深度报道。在数字变革的过程中,报纸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深层次开发信息平台,整合多元媒介,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来呈现新闻,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降低报纸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效益。另外,除了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呈现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制作不同的专版和模块,适应手机、电脑、乃至将来的“电子纸”等媒介载体。

  在媒介的经营管理体制上,我们不应再只限于新闻的与采集或者只是纸质报刊的网络版,而应该注重数字平台的立体化经营。例如《纽约时报》网站针对“报纸参与教育”这一发展计划而开辟的一个“时报学习”的专栏,其免费为3 到12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老师提供信息,学生可以在线阅读新闻、参加专栏游戏、向《时报》记者编辑发送邮件及问题,老师根据网站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时报》一方面为社会教育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新一代读者群。⑤在借鉴西方数字报业发展的同时,报业集团也应该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业务的拓展,比如在网络中开展音视频业务,融入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在内的文化活动等。

  ①甘东、谢莎莎,《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互补——以〈新民晚报〉2008 年“两会”报道为例》[J]《. 新学术》,2008(4)

  ②石本秀,《融合还是分化——试论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思维局限》[J]《. 新闻界》,2011(7)

  ③李娇,《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导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

  ④秦银萍,《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报业的发展》[J]《. 赤峰学院学报》,2011(3)

  ⑤蔡雯,《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报业转型》[J]《. 新闻传播》,2007(11)

  总体上来说,包括报业在内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经历了“应对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和“新媒体化”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传统报业也从最初与新媒体的竞争博弈发展成为积极寻求融合渠道。因此,在现实意义上,新媒体所代表的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并不是报业的竞争主体,而是报业实现“华丽转身”的舞台,也是报业变革、转型和再造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应对新媒体”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互联网等新媒体日益兴起,传统媒体纷纷将新媒体视为竞争对手,采取应对措施,以抵御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

  在这个阶段,报业开始尝试发行电子版报纸,目的在于采取新的技术手段拓宽报纸的发行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这一时期的电子版报纸,无论版式还是内容上几乎都是纸质印刷版报纸的原貌呈现,相当于将纸质报纸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

  “利用新媒体”阶段。21世纪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一阶段,传统媒体逐步开始利用新媒体提升其传播效果。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强势挑战下,纸媒的广告市场被瓜分,收入严重下滑,报业集团开始积极寻求与新媒体融合的新路径,逐步由电子版报纸向综合性报纸新闻网站转型。这一时期,综合性新闻网站的建设卓有成效,不仅大大提高了内容的可读性,而且增加了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此外,一些报业集团尝试在其网站开设网上论坛和网上评论以实现读者的有效参与,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形成报网互动的运作模式,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开始发挥出来。

  “新媒体化”阶段。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数字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将新媒体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在其框架下积极寻求自身发展方向与空间,传统媒体呈现出“新媒体化”的发展趋势。“新媒体化”是传统媒体新一轮战略升级、科技创新、服务变革和模式演进的起跑线。

  一些传统主流媒体,如广播电视以及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通过实现其自身的新媒体化,采用网络和移动媒体手段向公众提供更为高效和互动的信息服务。这一阶段,由于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广泛应用,一部分年轻读者放弃纸质报纸,成为新媒体的拥趸。面对受众和广告的大量流失,一些报业集团开始把经营网络版报纸和新闻网站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内容数字化、流程数字化、手段数字化”等数字技术特征已经日臻成熟和凸显。报纸的数字化使其不仅能够提供新闻,而且能够提供电影、游戏、生活服务等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正如付玉杰在其文章《媒介融合视阈下报业走向及其数字化转型》中所说,报纸的数字化使得数字报纸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新闻信息的交流场所,而且是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群体现实生活虚拟化的交流交际平台,数字报纸也从单纯的从事新闻报道的机构变为数字化的新闻社区。

  全媒体概念的现实解读。随着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由此前的“跨媒体”逐步衍生出“全媒体”的概念和趋势。由于信息传播主体综合运用包括数字音视频广播、平面媒体、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在内的各类传播手段,实现其信息传播与服务目标的模式与途径,因此,“全媒体”不是一种简单的媒体形态“结合”、“组合”或“混合”,而是系统有序的,它强调对各种信息资源的统一,通过统一平台实现一次性无缝采集所有信息资源,然后按照道・琼斯波纹信息传播理论依次,最终打造一条“内容采集――内容编辑加工――内容多次――内容数据存储――内容多次出售”的内容产业化链条。

  报业全媒体发展现状。报业可视为我国传媒领域内全媒体发展中处于相对先行位置的一个行业领域。这并不是指报业全媒体发展具有技术或管理机制等层面的优势,而主要体现在报业对全媒体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深刻,在战略方向上充分重视全媒体的发展,因此付诸实施的全媒体发展探索也相对启动较早并较为积极。目前,尽管有一定意义上的先行优势作为基础,但报业全媒体仍存在过于概念化、实效不显著、体制内存在阻力、成本较高而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需要着力探索以传播效果和有效盈利模式为驱动目标的、低成本化的报业全媒体发展路径,切实解决我国报业实现传播方式转型、提升自身传播效果和发展全媒体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报业在新媒体浪潮中的重生和持续发展寻求现实可行的具体途径。

  建立报业的全媒体系统,是启动和实践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步骤,也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报业的业务形态和行业边界的重要手段。当前,为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报业全媒体而言,需要形成内容团队自身的创新能力,及时跟进新媒体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和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平台下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服务模式,在目前通过报业数字化已构建的统一的内容生成、汇聚与分发平台的基础之上,建立更多、更广、更为有效的媒体服务渠道和体系,将数字内容传播同电子商务、民生综合服务、教育、文化旅游等可盈利业务领域进行融合,创造报业全媒体的运营空间与发展空间。

  媒介融合:技术内涵与现实路径。在技术意义上,媒介融合可被理解为,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媒介系统和媒介形态在内容制作与集成、内容与服务传播与分发、受众体验、服务机制等层面产生的趋同与汇聚的趋势。因此,媒介融合是一个具有桥接作用的过程,是形成未来具有泛在性、无缝联通性和身心服务特性的媒体信息环境的历史性阶段。

  新媒体与媒介融合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分即是合,合即是分”。不同新媒体形态在技术、运营和服务模式上趋同,形成如下几种融合模式:一是内容制作与集成机制的融合;二是媒介内容与服务分发网络的融合;三是媒介形态间信息服务机制的相互支撑;四是终端体验的渐进一致性。

  对于报业机构而言,媒介融合并不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命题,而是一个结合自身业务流程再造、根据具体条件和态势而渐趋实现的实际过程。报业所面临的媒介融合载体平台搭建工作,可分解为互联网门户、智能移动终端、社区媒体与环境媒体、电视屏融合业务、平面内容融合接口(二维码等)、融合媒体新技术载体(嵌入式液晶视屏、3D报纸等)等框架,根据媒体环境、受众与市场的具体特征而分步实施,每种融合媒体平台的搭建均以确切、可操作的盈利模式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原则,以可持续运营为目标。

  2009年,当拥有150年历史的《落基山新闻报》宣布关闭、《西雅图邮讯报》和《基督科学箴言报》宣布停办印刷版时,一系列报业“重磅事件”再次引爆了“纸媒消失”的恐慌。新媒体在广告营收、阅读习惯和读者结构等方面对传统的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并不断蚕食着广告市场,使传统纸媒面临着发行量骤减、广告分流和收入下滑的严峻挑战。然而,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纸媒带来了危机与挑战,同时,它的融合发展与渗透也为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下面,本文以当前新媒体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四个主要趋势为主线,分析每项趋势背后报业全媒体所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社会化媒体的崛起。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化应用模式的变革,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包括社交网站、微博、LBS等在内的社交化媒体的兴起,能够使每一个用户参与传播过程且显著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社会化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其普遍应用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社会化媒体带给报业的挑战,是人们普遍意识到和广为探讨的。各类互联网社交媒体对受众的时间占用始终在持续增长,使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社会化媒体由于有各类传播主体、包括所有受众本身的互动参与,其传播速度和内容丰富性较之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而言具有显著优势。如果报业媒体在社会化媒体普遍发展的背景下仍固守原有的传播机制,其发展前景堪忧。

  同时,社会化媒体也为报业的发展和转型创造了机遇,这主要体现在其为报业机构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途径。如果报业机构能够有效搭建自身的社交媒体服务接口,就我国国内情况而言,在SNS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开展积极的信息与转发评论等服务,则能够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传播格局中占据有利态势,最大程度上保持和提升作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开放平台持续演进。开放平台,是指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及iOS、Android等主流智能操作系统环境下的开放API与SDK应用开发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开放应用市场(包括苹果App Store、面向Android平台的Google Play等)所支撑的、以标准化的智能应用程序(App)为载体的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生态。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下的开放平台呈迅速增长态势,除上述的智能操作系统层面的开放平台App Store与Google Play之外,Facebook、Amazon以及国内的腾讯、百度、新浪微博等各类互联网信息服务主体均推出了各自的开放平台,形成了开放应用蓬勃发展的环境与态势。最近,开放平台应用又呈现出了免费化的趋势。

  开放平台带给报业的挑战,在于这一领域在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环境下十分重要,但与报业传统技术体系相去甚远,不为报业机构所熟知。相对于各类互联网信息服务主体而言,报业媒体了解和掌握开放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和相关技术,并进而面向各类开放平台研发、投放、推广和运营各类开放应用,是一个相对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过程。

  而开放平台同时又是报业发展与转型进程中不可忽略的机遇。报业媒体面对开放平台所提供的智能应用程序将主要以图文信息为主,在技术上并不复杂,如果能够充分提升自身的开放应用开发能力,积极在各类开放平台上及时投放应用,报业媒体将能够利用开放平台对智能终端用户的吸引力,大大扩充自身的信息服务与分发渠道,逐步实现在移动互联网和开放平台环境下无处不在的媒体信息服务能力。

  物联网持续深入发展。以无线传感网、下一代互联网共性技术和智能服务技术为支撑的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代表了新一代信息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发及其产业化推广上投入了持续且有力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未来,物联网在应用层面将从先导应用、行业应用逐渐延伸至社会化应用,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

  作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报业媒体将能够在物联网时代获得服务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即从信息服务延伸至综合服务。例如,报纸广告同二维码的结合,将能够使报纸的广告业务同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相结合,使广告由一种品牌传播载体转变为电商支付接口,由此而产生的报业媒体与电商平台间的业务分成将成为报业媒体的又一份可观收入。

  而物联网对于报业的潜在挑战,主要存在于技术体系对接问题上。物联网技术是持续演进、快速创新的,而其与传媒技术虽然存在结合点,但与传统意义上的传媒技术相去甚远,需要报业媒体充分重视并务实推动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掌握、应用和创新,克服墨守成规的倾向。

  技术与内容的爆炸性与不确定性。近年来,信息传播技术的创新持续处于加速状态,而技术的创新也为内容创新提供了日益强大的平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具有通用性、标准性和开放性的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更为广泛的资源被投入到传媒技术和内容形态的创新之中,形成了传媒技术与内容的爆炸性增长。在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趋势和新内容模式中,有许多可能无法成为主流,在昙花一现之后便日趋淡出,有的则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受到热捧,但最终被替代。何种技术、何种内容能够占据巅峰、成为主流,是很难预测的,不确定性成为传媒创新中的一个固有特征。

  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是十分明显的。客观上说,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报业媒体在技术转型中本身效率尚不够高,对于各种新技术和新趋势的跟进始终存在被动性,往往通过大量投入建立起了某种新媒体业务后,这种业务已经退出主流,淡出了广大用户的视野。但笔者认为,尽管如此,报业媒体不应因噎废食,面对技术的不确定性,必须尽全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要坚守新媒体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总体方向,通过打造和强化自身媒体个性、以个性吸引受众、以新渠道增强吸引,要着重抑制技术成本和管理成本、强化服务有效性,要以用户为中心,提升服务黏性,探索盈利模式,推动“注意力”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如果实施了有效的应对策略,挑战便可转化为机遇。当前的信息服务是“体验为王”的时代,不断翻新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内容形态带给用户的吸引力,是用户体验及其价值的重要来源。报业媒体在实现数字化转型之后,也必将能够借数字媒体新技术体系之力,在新技术应用、新设备研发和新内容形态创造中不断突破,以其新鲜的用户体验,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在当前新媒体迅速崛起与媒介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报业全媒体已经成为一个关乎报业有效转型、强势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基于新媒体技术,通过报业的流程再造、体制与机制创新,寻求新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以务实和创新的思维与行动推动报业全媒体的实现,是我国报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 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2001年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1)传统媒介渴望与网络媒介共舞。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董事长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和消息来源。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总数还要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MTV的观众一样多。”[9]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

  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线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2003年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1997年《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98年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10]崔保国,李希光.新媒体老媒体:谁主沉浮[J].新闻传播,2005-5

  播音主持艺术是以播音主持文体业务理论为基础,以播音主持实践的动态发展变化为关注点,系统研究包括新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社教节目、谈话节目等各类节目播音主持的艺术特征、创作规律、创作方法和艺术效果的职业,它在文化娱乐领域拥有着巨大的发展价值。在当前新媒体崛起大背景下,以语音矫正、发音练习、播音创作、新闻播读、即兴评述、节目主持等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探索,极大的改变了目前行业发展趋势,从业者职业界限开始淡化,虽然传播与接收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但是在诸多领域已经出现了逆传播等趋势。信息的传播作为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关键,在新的发展趋势下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姿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未来发展中播音主持艺术将会更多的追求采编播一体化、同步二次编辑等,迎合观众与市场需求在职业领域做出变革,这同时也意味着行业发展趋势变化将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

  播音主持艺术的全新发展对于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对播音员还是主持人都提出了全新挑战,如何适应职业环境的变化与市场竞争的淘汰脱颖而出,需要从业人员积极提升综合素质,除了在专业上有所进步之外,还要更深层次的接触新媒体,探索多种节目的全新制作形式,促使行业发展与个人进步。比如电视新闻制作,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意味着电视台从业人员必须转变传统思维,积极引入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在融合背景下解决好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的服务问题与质量问题,这对于播音主持艺术类人才而言无疑就是全新的挑战。目前国内以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浙江卫视《星星的密室》、江西都市频道《空中黄金周》等为代表的节目都是积极进行融合创新的典型节目,这些节目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都较高,较高的收视率与社会影响力也代表了播音主持艺术的美好发展前景。

  播音主持艺术相较其他领域而言,在发展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熟的理论与市场发展意味着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资源与潜力,无论是对理论的总结与研究,还是对市场的考察与开发。目前有关播音主持艺术的相关理论研究仍旧十分薄弱,对于内容与方法的学习仍旧有待进步,这意味着在不断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内容的进步与创新成为必然。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要立足于已有理论,积极结合当下总结发展经验与教训,配合传媒领域的发展将诸如播音美学、播音艺术鉴赏学、播音哲学等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提升播音主持艺术的含金量,财务管理论文促进文娱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鉴于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同传媒领域关系密切,要积极融合新媒体优势与新兴技术,积极抢占全媒体传播制高点,在发展探索上做出创新。要积极探索制播分离改革政策下的新发展道路,积极适应媒体生态机制,依托国家新政策环境,为播音主持艺术实现高水平的市场化发展与运作服务。要积极支持市场前景较好的专业人才培养,建立适应传媒领域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播音主持艺术服务价值,实现改革探索工作上的新突破。

  近几年国内综艺娱乐节目与直播平台的发展如火如荼,前者的成功代表如《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奔跑吧,兄弟》《了不起的挑战》,后者如斗鱼、虎牙、战旗等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依靠新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我国综艺娱乐与直播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庞大的市场份额、消费潜力代表着播音主持艺术将迎来高速发展期,虽然对于从业人员将会提出更多挑战,在发展道路与形势上会出现诸多变化,但同时也意味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社会财富。同时,由于我国推出的“制播分离”“一剧两星”和“一晚两集”等政策,相关行业将会进一步获得良好发展,无论是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的综艺栏目、实力雄厚的民营公司,还是各大厂商与赞助商积极参与运营的直播平台,繁荣发展的背后代表着更加明确和精细的社会分工与庞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利益链条,这对于播音主持艺术趁此发展机遇进一步壮大自己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播音主持艺术而言,在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对创新发展道路的探索将会是未来很长时期内的主旋律。在发展中无论是增加传播途径、细化职业分工、提升职业化水准,还是规范行业发展规范、完善法律与政策支持体系等,这些都会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带来福音,进一步促进国内播音主持艺术的繁荣。在创新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相关理论与实践将会更加充实,可为广大观众提供优质播音主持服务,在群众审美水准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有益发展经验。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探索将会为人才培养、市场发展提供有益支持,为传媒领域与文娱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对于播音主持艺术行业的进步与创新至关重要,有利于提升媒体融合环境下对新挑战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播音主持艺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拥有着极佳的发展前景,要紧跟传媒领域与文娱市场发展步伐,积极创新播音主持艺术内容,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进一步挖掘播音主持艺术服务的价值与潜力。

  [1]何华.浅析播音主持艺术的时代创新[J].科技资讯,2014(27):222.

  [2]张媛.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30):14.

  [3]卫一彬.试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前景[J].戏剧之家,2015(14):276.

  E企看主要由CEO阅览室、管理知识库、名刊阅览室、音频阅览室、我的阅览室等五大模块构成。

  CEO阅览室:主要面向企业CEO,有CEO必读和管理必读两大类资源。精选了《财经》《创业邦》《商界评论》等160多种国内顶尖的商务财经期刊,符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阅读需求,为企业高层人员提供资讯类智库。可获取国内外最新财经信息,搜索企业品牌,查看国内最权威媒体的舆情报告。

  管理知识库:专门针对企业的专业知识需求设计,主要由公司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研发及竞争情报六大类构成,组织了2000多知识点、上千万篇文章,用户可以在知识库中搜索专业知识,并可以个性化定制知识点。在阅读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阅读时政生活类的各种文章内容。

  名刊阅览室:名刊阅览室有30种我国知名度较高的大刊名刊,如《看天下》《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周刊》等,满足企业用户作为社会人的阅读需求。

  音频阅览室,提供包含《中国财经周刊》《南风窗》《北京文学》等30多种名刊的音频语音版本。

  E企看是龙源的战略化产品,“阅简单阅快乐”是龙源E企看的产品理念,基于数字出版语义提取技术,E企看化繁冗为简单,是数字出版又一新型产品。

  本刊讯(记者邸荣芬)近些年,传媒出版行业正在经历由技术驱动带来的重大变革,面临新媒体、社会化媒体冲击,以及体制和经营转型的关键阶段,专业机构的相关研究显的尤为重要。方正电子“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与国际著名分析机构(如:Gartner、IFRA、PIRA)合作,力图为国内媒体发展和IT信息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近日,在2012年中国新闻技联学术年会上,方正电子“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心的研究成果。

  “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是方正电子重要研究机构,主要围绕传媒出版领域的行业发展趋势、新兴IT技术、商业模式和新应用等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中心总监王立东表示:传媒出版行业正在面临着向数字出版的跨越和转型,其背后的巨大推动力是蓬勃发展的IT技术。方正电子作为传媒出版领域技术和服务提供商,需要前瞻性地理解和洞察客户的需要及市场的需求,并将这种洞察与理解转化到对客户的业务规划和运行保障中、转化到新一代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中,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客户,进而推动行业顺应技术趋势,引导行业实现健康发展。

  在研究中,方正电子“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十分注重平衡“前瞻性”和“务实性”两个原则。“前瞻性”主要是关注未来3-5年甚至10年的传媒趋势和应用,而“务实性”则主要是面对未来2-3年,理解客户此时此地的需要、帮助客户解决当前业务规划中的问题。因此,方正电子“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立足近期,着眼于长远。王立东介绍,该中心会持续推出包括行业趋势研究报告、行业媒体发展规划咨询等相关资讯服务,同时也会在专业杂志、专业会议、方正电子传播平台上投放研究成果。

  本刊讯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是国内首个直接面向华语网络文学和类型小说的文学大奖。奖项启动之初,主办方就提出了要使之成为中国的“直木奖”或者网络文学界的“茅盾文学奖”的目标。经过一年半的推荐和初评工作,近日顺利进入终评。目前,麦家、李敬泽等11位作家、评论家等已经接受双年奖组委会邀请担任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终评委,终评即将启动。

  2011年8月13日,由引力传媒、、奇艺网联合主办,大连电视台协办的主题为“势变・谋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营销及娱乐营销高峰论坛”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特邀请了广告传播领域旗帜性专家、教授及走在行业实务最前沿的业内精英,就当前广告环境的趋势变化,受众视频的接触习惯,娱乐营销的现状及趋势等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

  引力传播集团总裁罗涛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认为当前随着媒体碎片化的日趋加剧,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再加上网络视频的高调出击,以及电视媒体的不断求新变化,使中国时下的传播环境变化万千。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广告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何在这样的传播新环境下,用最经济的手段,整合数字媒体、传统媒体,应用互动、娱乐等多种传播方式,实现企业品牌和产品的高效传播,是摆存每一个传播从业者而前的难题,也是机遇。

  随后,引力媒体市场与传播策略中心总经理张召阳为大家介绍了上半年中国广告和媒体市场的总体情况,用数字对中国广告市场进行了细详解读;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以,“大国化与数字化双重作用下的中国传媒与广告市场”为主题,阐述了大国化与数字化双重作用力下的中国传媒与广告,从宏观上对中国广告市场的发展做了剖析;CTR副总裁田涛与大家分享的“娱乐营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用鲜活的案例、严谨的思辨性思考,让大家对娱乐营销和植入广告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会上联合主办方之一的搜狐全国渠道销售总监谭靖颖、奇艺网全国营销副总裁王湘君先后致辞和演讲。ComScore全球高级副总裁黄欣宇、新生代市场研究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秒针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祝伟等先后所做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在线视频和视频广告研究”、“中国受众网络视频行为与营销策略”及“全而提升数字广告ROI”等主题演讲,内容充实,旁征博引,让每位与会者受益匪浅。

  由于本次会内容紧跟时下传媒发展势态,对当前传播行业热点、焦点及难点问题做了相应的探索。因此,会议也受到了广大企业的关注,吸引了蒙牛乳业、美的集团、雅迪集团、金正大集团、西王食品、洁丽雅集团、桂龙药业、东君乳业等共40家企业近80人签名参会。

  21世纪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即时通讯工具的创新,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媒体工具出现至今,经历了冲突对抗到共存共荣的艰难融合过程,最终才造就了今日的媒体融合趋势与科技传播的进步状态。但科技已一步步入侵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甚至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当前,社会的知识化与共享化已经离不开科技传播的辅助。从某种程度上看,科技传播不仅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也驱动了社会整体的进步;除此之外,科技传播工具的完善,也进一步丰富了科学本身的使用价值与隐藏在科技背后的文化意蕴,使得民间不同地区的文化能够打破空间限制被传播给其他地区的公众。总的来说,科技的发展使传播越来越方便快捷。

  科技传播的发展,少不了媒介的助推作用。一方面,媒介为信息传播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渠道;另一方面,媒介本身的功能爆发性特征也强化了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媒体形态实现了自身的演变,科技推动信息更有力地传播。

  日本学者植草益在2011年结合通讯行业的信息发展现状全面阐述了媒介融合作用。他认为,媒介融合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放宽限制为契机形成的现象,其最终的目的是减少行业贸易的限制,强化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的竞争。同时,他提出,当前,不仅在信息传播行业,金融、运输等产业也在积极聚焦媒体产业融合。而后,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负责人AndrewNachison提出,真正的媒介融合是动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战略的互动联盟。由此可见,融合在媒体领域涉及技术融合等多个方面。

  在20世纪末期与21世纪初期相交之际,世界信息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不同信息技术力量相互融合形成了媒介形态,加之各种交流工具,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日益兴盛,促使各种媒介实现了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同时,各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将不同终端的信息相互整合为一体,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共享。从当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媒介融合已是不可阻挡之势,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等信息传播行业。媒体融合在新闻行业的最初尝试是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将其旗下的报刊、电台与互联网统一在一座大厦中,并以各种方式将各个媒介中的信息传播到另一个媒介上,从而实现新闻资源共享。此时,不少记者甚至同时担任报刊记者、电视采访员与网络新闻采访者,我们统称其为背包记者。当前,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进步,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实现了相互合作;手机、电脑与广播等终端设备也融合为一体,使得信息的传播有了产业融合的支撑。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媒介的出现提供了依据,如我国近些年由联合通讯研发的原版数字报纸、电子杂志,还有其他网络广播等。由此可见,媒介融合,不仅是技术上,同时也是组织结构上的相互联合,而且这种联合也突破了原有传播方式的限制,有效扩张了传播平台。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不同媒体技术之间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普遍,媒介机构间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亲密。同时,科技传播的速度、内容以及受众的反映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信息传播速度显著加快是媒介融合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媒介融合,为信息传播打造了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使得信息能够被即时上传和即时接收,也避免了传播资源的浪费,节约了传播时间,提高了不同媒介或不同地区受众的互动速度。科技传播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受众实时及接收信息的能力,扩展了受众筛选信息的空间。换言之,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传播的进步,大力推动了传播主客体的传播效率。除此之外,科技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科技知识的创新。如果说过去是以日时来计算更新时间的,那么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则是用分秒来计算的。由此,科技传播改变了以往传统传播,提高时效速度,达到即时传播和时时互动。

  通过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新闻信息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如一条信息或以直接性文字、或以图片、或以视频、或以音频的方式对外传播。不同媒体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了科技传播的形式,使传播主题能以更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综合来看,多媒体传播并非是单一媒体的传播,而是媒体融合下的多样化传播。同理,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也可采用不同方式最快掌握信息内容或发表自身的看法,真正实现科技传播的作用。随着媒介融合趋势愈演愈烈,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体的优势也日益凸显。如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得以被保存或迅速扩散;又如,网络能储存海量信息,只要公众需要并作适当的搜索,就能从网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如果信息具有适用性和趣味性,还会得到公众的分享与转发,进而实现进一步对外传播。这些媒体特性,都成为了强化科技传播的有效动力。

  在媒介融合趋势还未出现之前,受众与信息提供者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信息传播速度慢,而媒体融合则打破了这个限制。融合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变成了双向交流模式,传播主体既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进而满足了传播者信息发送与接收的双向需要。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还可进一步细化受众的目标,进而针对不同受众目标,提供实用信息,真正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巩固现有受众群,科技传播要利用好媒体融合的优势。

  非线性是展现科技传播特殊性的最显著特征。在当前的媒体融合时代,科技传播已不再趋向单纯的信息传播,而更注重实现传播信息传递方与接收方的互动。

  在科技传播系统当中,传播主体与其信息接收者都被包含在一个整体的动态反馈系统内。就当下的传播主体来看,政府、媒体、公众、非政府机构与科学共同体,是占据分量最重的五大主体。其中,政府可通过建设各种科技政策来助力传播,以媒体力量助力国家宏观调控,如建立大型场馆设施等;从某种程度上看,非政府机构减少了政府失灵状态下的宣传盲区,同时,因为多媒体传播架构灵活,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非政府机构在政府政策宣传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共同体则是指按照某一个既定的规范,科学信息与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与生产者相互组合形成的群体。就整体而言,不管是政府,或是科学共同体,其在新媒介的助力下,都大大强化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性。

  新媒体互相嵌入的多元主体特征,使得动态多变机制逐步贯彻落实在了科技传播模式当中。新媒体存在一个不断循环的内部系统,而在这个内部系统中,不同主体相互联系,进而使得科技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如公众既成为了信息的提供者,也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在传统的科技传播中,传播者往往更关注有哪些传播通道,而忽视了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媒介融合,科技传播复杂性更明显。如在传统传播模式下,传播者在发表自己的评论时首先要定位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但媒介融合则无需如此。在媒介融合之下,传播主体可以直接一对一或群体发送信息。多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让传播主体乐于相互粘聚或互动交流,进而实现媒介的交叉融合。媒介作为传播活动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播主体的原有的合作模式,使得主体合作既可以组织结构为基础进行融合,又可以战术为基础进行融合。由此可见,在传播环境日益复杂的状态。

 
 
当前位置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杏彩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