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华宇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17 06:14   

  首页%华宇注册%首页【摘 要】目前诸多高校在新闻学专业已经开设《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教条刻板、新闻案例陈旧落伍等问题,教学过程仅仅满足对于新闻报道策划活动的内涵、原则、效果评价等学理层面的介绍,缺少对学生策划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着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的潮流趋势。《新闻报道策划》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需要从教学的讲授、分析、批判等方面进行实践。

  随着新闻传播模式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移,受众中心论已在新闻学术界被大力推崇,在新闻实务界,“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也被大力倡导。媒体之间为了争夺话语权,为了更好的深度开发新闻信息资源,避免媒体之间同质化现象,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新闻传播的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目的在于把报道安排得更合理,更能够影响受众,从而能够更好的去争夺有限的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胜。

  媒体之间的竞争需要新闻报道策划,而新闻报道的策划是一门学问,需要在实践环节中不断探索、累积经验。《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门实务类的课程,这就要求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新闻策划报道》课程的时候,不能仅是熟背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原则、类型等概念性的知识,而是需要强化策划意识、策划方案的制定和策划实施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时候,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媒体是社会的信息传输机构,搜集、整理、报道新闻内容是社会化分工后赋予的职责所在。众所周知,新闻报道是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行为,报道又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新闻报道角度的不同选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策划活动便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策划与设计,目的是将媒体自身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势发挥得最大化。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①。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

  传统的授课模式里,教师是课堂的焦点和核心,教师是整节课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者,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单方向”传授,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如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讲授中,教师是新闻报道策划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在课堂中是“被动”的聆听角色。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辅助《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教学,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启发的学习舞台,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新闻报道策划知识掌握。

  新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对史论课程、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就需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随即,学生通过对新闻采、写、编、评等新闻学实务课程的单科学习后,就需要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将所学的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训练。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启发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案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更加合理的策划方案,让学习根据自己提出的策划方案付诸实践,从而实现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新闻报道策划》课程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往往会调动所储备的理论知识,寻找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主题,有一个或多个能够使报道传播得到突出和强化的切入点。而“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里的核心便是一个“谋”字,便是策划。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策划整合能力,整合讨论分析出不同的主题和切入点,对新闻意义进行挖掘,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角度,对事件进行剖析,从理论上提升读者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

  为了更好地阐述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现以“人咬狗和狗咬人”能否构成新闻以及如何进行新闻报道的策划为课堂教学案例,说明其具体的讲授流程:

  我们承认,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动之中。而新闻报道,反映的便是这种变动之中的事实。事实变动的越明显、剧烈,往往越具有新闻价值。一般性新闻报道,侧重于眼前的、静态的事实本身,报道策划,则可以围绕着事实,对事实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对事实的走向进行详细的报道,使新闻事实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内、更深的层面上,得到充分展示②。故而,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讲授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对案例的选择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明确本次授课的内容和本次讲授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原理、熟悉的概念以及需要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背景是教师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本次授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

  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刚接触新闻学理论的时候,教师便跟学生强调,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③。如在讲授到“新闻报道需要策划”章节内容时,“人咬狗和狗咬人”的案例可以适时引入讨论的话题。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构成要素,所以我们常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比较难常见才是新闻。所以,在“狗咬人”案例教学法中,就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打破之前灌输的常规思想,让学生讨论分析在什么情景下“狗咬人”也可以构成新闻。因为事实是变动发生的,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刻板发生的。精选和撰写典型性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围绕既定的案例组织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发散学生的思维和鼓励学生开拓视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启发、组织说服的沟通能力。以上述“狗咬人”为案例教学,经过讨论分析,教师予以引导,最终可以讨论出“狗咬人”也具有构成新闻的可能性。如公众人物范冰冰的宠物狗咬伤粉丝、如果是一条疯狗,咬伤多人甚至几十人等等,再或者就是一只普通的狗,但是伤者送往医院却被使用了假冒伪劣的狂犬疫苗产品等多种可能性的情况。故而,事实之间的变动性,为新闻报道的策划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层次性、联系性和变动性等属性,使新闻事实在被报道之前,新闻报道策划人员一定要对其剖析、延伸和拓展,切不可枉论此事不可能是新闻。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对“狗咬人”的案例进行分析,策划新闻主题的时候,可以从犬只管理和药品管理等视角入手,新闻报道策划的落脚点变为落实相关规定,对防疫展开策划报道或监管漏洞、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展开策划报道。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法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急于表态,当然也不能让学生的讨论背离了案例讨论的边界。教师需要在讨论的过程中予以引导,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讨论内容以及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总结和点评中最终给出的是“评论”,而不是最终的“结论”。

  《新闻报道策划》课程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尤其需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因为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常会出现需要解答的困惑和难点,若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外或者是教师的盲点,那往往让学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产生质疑,从而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

  教师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课程时,通过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虚拟的案例情景中,发挥自己专业所学,调动所有知识储备,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法往往是在教师讲授完理论之后所运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案例的引导和理论的结合是案例教学法的两宝。

  我们常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这表达的是一个用记录历史的心态和方法来记录新闻的理念。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里,教师对新闻案例的选择一是要注重对案例的积累,如对经典的“狗咬人,人咬狗”案例的累计;二是要注重对新闻案例的更新,教师要有新闻的敏感性和时效性,把当下最热的还未有定论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既可以让学生摆脱既有的框架自由发挥,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新闻报道策划》授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再以多媒体的信息化设备,生动活泼地展示案例内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授课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搜集案例相关内容,了解相关学者、评论人员就案例发表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的理性视野和求知的欲望。

  ①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6)

  新闻策划是指对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有目的和有准备的报道,通过对新闻事件深入的分析、构思、酝酿和调整,从众多的报道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报道方案,已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体现了媒体新闻制作水平[1]。尤其是重大事件的新闻策划,更是对新闻媒体新闻制作水平的全面考查。新闻媒体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更需要提升对重大事件的新闻策划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浅谈如何做好重大事件的新闻策划。

  在报道社会上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前,做好明确、完善的新闻策划有助于顺利地报道事件。尤其是一些繁冗复杂的重大事件,它涉及诸多厉害关系,新闻工作者在把握各方面关系上存在很大的难度。而通过前期的新闻策划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理顺事件,掌握事件的本源,从而达到顺利报道新闻事件的目的。此外,好的新闻策划也有利于传播重大新闻事件本身。例如2012年众多中科院院士联名公开反对“中式卷烟”项目入围国家科技进步奖,此事件经过新闻报道后,立即引起强烈的舆论反映。与此同时,众多国家相关部门也针对此事件纷纷表态。

  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初期,对新闻报道就提出过精确和系统的要求,依据当前的报道标准,精确和系统的对事件进行报道就是全面、客观的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而全面客观正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的关键,全面客观的新闻报道可以探究事件背后的真想,从而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这种阶段性的报道目的对新闻发展脉络产生巨大的影响[2]。然而当前社会有报纸、电视和网络等众多新闻工具,通过新闻策划得到精确和系统的报道有利于抢占主流媒体的位置,尤其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有目的和有准备的计划去发掘事件背后的真相,避免新闻报道停留于事件的表面。而媒体报道重大事件中也可以满足自身的新闻欲望,通过对事件合理的分析解释以及正确的引导,可以在报道重大事件中建立自己的权威。例如《人民日报》“中国质量万里行”、“地球上的红飘带”等等,都是成功的新闻策划的体现。电子媒体也是如此,电力媒体专业化进程也需要新闻策划,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和《实线满足受众需求

  好的新闻策划必然是得到受众群体认可的策划,因此在实施新闻策划前首先要针对受众的需求进行充分得分析和研究,了解受众的需求、爱好和关系。也只有了解受众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欲求才能做好新闻策划,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引起受众的关注,达到扩大的传播效果。否则,新闻策划如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满足受众的需求要求新闻策划人员需要在思想上达成一致,达到及了解事件的过去以及现状,甚至预测事件未来发展态势的目的,满足受众,服务受众。

  随着新闻传播工具的发展,新闻资源的共享程度越高,使新闻媒体难以通过“我有你无”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3]。而“你有我有”的状况也导致新闻报道的“雷同”性也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之间无孰优孰劣之分,也无法拉开自身与其它媒体之间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做强,新闻媒体就必须在思维上超越其它新闻媒体,在新闻策划是要积极运用创造性超前性的思维。例如1996年央视创办的《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栏目以及香港凤凰卫视开播的中文台,从当前的角度来看,央视的两个栏目与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就是运用创新和超越思维。央视的《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栏目在报道时注重事实而赢得观众的认可,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快捷性和评论性强,重视重大事件的直播,其影响力和权威性也在逐渐提升。这两个案例成功的经验启示在对重大事件进行新闻策划时要注重运用超前思维来突破“雷同”的局面。

  无论是要求新闻策划人具备应变能力以及在新闻策划过程中运用超前意识,它们的最终归宿都在于探究有价值的报道源。这一点要求媒体在策划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过程和采访中要发现与政策、当前形势与事实相符的新闻事实,发独家新闻,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4]。新闻事实符合政策、当前形势与事实要求新闻策划人明确客观事实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然而新闻事实的空间和时间较为模糊,策划者和采访者需要去不断的摸索和认识。反言之,要做好重大事件新闻报道,需要记者、编辑和领导的认识达成一致。即重大事件新闻策划不是一个与外界独立的想法或突然的思想火花,而是与策划同步进行的系统工程。重大事件新闻策划有许多与之配套的创意和设计,并与创意和设计组合成一系列方案,任何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都不可能赢得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事实报道最终的成功[5]。

  在新闻策划中运用超前思维则需要新闻策划者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去发现具有价值的报道源,这是由重大事件新闻策划的现实决定的。重大事件新闻策划对许多媒体都是一个新的探索领域,新闻策划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都不充分。而我国市场经济却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新闻传媒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媒体需要从新闻策划的广度和深度上才能得到突破,而广度和深度则需要策划人利用自身的应变能力去探究有价值的报道源[6]。例如“连线四川灾区报道”这一新闻策划,该新闻策划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采访对象不确定,记者能否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等等。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策划人要具备处变不惊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依据实际情况积极变动新闻策划方案,及时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新闻策划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将新闻报道的主动权攥在手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而现场采访记者也结合前期新闻策划的宗旨和现场情况进行采访,最终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完成“连线四川灾区报道”这一新闻策划。

  新闻传播中的“策划”本质上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凭空产生,也不能摒弃报道主体的主观意识而运行。所以,对新闻报道的策划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

  客观性原则。无论编辑如何策划,新闻报道都要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因为报道策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增强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向受众提供新闻精品,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入耳入脑。“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要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即使是策划社会活动与策划报道相结合,也要以客观存在的社会需要或社会问题为依据来操作,而非歪曲事实、强解民意。新闻报道方案设计也要以报道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为基准。”

  创新性原则。“策划”的价值在于通过精心谋划和周密组织使报道取得不同凡响的传播效果,因此从报道选题到报道方案设计都要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策划过程中,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创意、集思广益的智力碰撞、源源不断的创造灵感构成了策划的精彩内核,孕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如果失去了创新,策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变通性原则。任何策划都是对未来行动的谋算和规划,新闻传播中的策划亦然。策划者总是在报道客体发展变化的某一点上谋划报道,但客体的这种发展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时都可能会出现策划者未曾预计到的新情况新变动。因此,要把握传播的主动权,策划者就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时变通。策划报道时应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使方案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在报道实施过程中,要紧密注视各方面情况变化,随时对报道做出修正和调整。

  实效性原则。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使新闻报道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新闻传媒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当然,社会效益是直接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并且是由良好的传播效果转化而来的。策划追求实效,客观上要求编辑把策划作为手段,而非目的。而且,除非有意宣传媒介发起的社会公益性活动,策划手段越隐蔽,获得的传播效果往往越好。因为策划的成功的报道是那些能够让事实本身说话、让受众自由思考,最终达到传播者所期望效果的报道,而不是那些由策划者跳出来表现自己或者强加于人的报道。因此,报道策划要注重报道实效,而不是注重策划技巧的炫耀。

  可行性原则。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设计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在策划过程中,要注意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论证,使每一步骤的设计都切合实际,能够扬长避短,具有可行性。

  选题策划的要求及实施计划。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千头万绪,选题策划是龙头,作为整个策划工程的起点,作用至关重要,抓住这个龙头,以选题策划带动其他策划活动,良好的计划等于成功的一半,纲举就目张了。

  一般来说,新闻策划的选题有以下几个思路和注意事项:首先,新闻选题要围绕热点。看看我们的周围,热点很多,但报道热点却一定要审时度势,冷静观察,准确抓住时代的脉搏。热点报道“点”的选择要把握好两个原则:其一是新闻事业的历史使命,其二是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新闻选题要体现创新性原则,力求创新。不一定所有的新闻报道选题都是热点,有的新闻报道能从一件已经快被人们忘却的事件中挖出新意。只有通过精心的策划,以独特的视角报道出来的新闻,才能出奇制胜。再次,对新闻选题要有所取舍,权衡要与不要。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要目的明确,不要杂乱无章;要推出精品,不要小打小闹;要详细具体,不要虚作空泛;要合情合理,不要脱离本质;要高瞻远瞩,不要目光短浅;要不断创新,不要固步自封;要贴近经营,不要新闻本位;要找点准确,不要含糊不清等。

  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下对选题策划组织结构的贯彻落实了。策划的组织执行实质上就是把新闻报道策划这种精神抽象化的东西变成物质具体化的东西。报道的组织结构设计是根据报道所要实现的目标来操作的,报道追求不断创新是报道的组织结构不断变化的动力。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新闻报道的组织设计要有利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题策划报道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是依据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和活动的理解与参与,形成一定的报道思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事实的一种社会实践。其次,明确相关执行人员的分工。每期的主题策划提出来以后,所有的方案必须详尽,必须有自己的说服力和执行进度计划。在主题策划这些版面上,相关的版面要安排专于此项的记者负责采访写作,按策划提出的问题、策划的要求去把稿件做深、做透,最好在稿件上有更多的新东西为好。而在策划的营销版面上,同样要安排专刊部分主持人、记者参与采访、广告促销等相关工作,相关版面的编辑工作,也要具体到人。这样在采、编、经营的任务量上和人力的分工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搭配,做好主题策划的文章不再是难事。在执行上也不至于造成推三阻四的情况出现,能有效保证新闻策划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新闻报道策划工作中领导的管理必须企业化。要从直接的“人管人”过渡到更加注重“制度管人,规章管事”,这样保证了管理的科学和严密,也就为新闻报道策划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新闻报道的特性,对于新闻报道的管理,领导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另外,新闻媒体单位还要注重建立优胜劣汰、竞聘上岗机制。对一些重大选题或创新创优的选题,新闻报道策划的领导要善于调兵遣将,根据记者的特长来安排任务。总之,新闻报道的领导艺术要遵循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管理原则。领导对新闻报道策划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应该有充分的把握,并且对防止新闻报道策划异化成新闻炒作甚至是假新闻负有重要的责任,当然,也是避免新闻炒作从而杜绝假新闻的重要环节。

  新闻报道策划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新闻报道最终是要体现新闻价值的,并且获得社会效益。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新闻报道策划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并不能自动地将新闻价值转化成社会效益,甚至稍有不慎会演变成新闻炒作而出现假新闻,因此,在新闻报道策划的有效管理的过程中,对新闻报道策划进行有效的控制是确保新闻报道策划获得预期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对新闻报道策划的有效控制进行三个层次的说明:第一,政府对新闻报道的控制。目前对媒介新闻报道的控制基本是两种方式:一是政府通过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对媒体进行控制,二是政府根据党政方针政策或纪律对媒体进行控制。“新闻”不仅是“受控者”,而且在社会这个特大系统中不可避免地要充当“控制者”的角色。它是媒介,是中介。在这个层次上,一般的新闻报道策划是不会触及的,并且重要的新闻报道策划也是由政府直接控制和支持的。第二,社会舆论的反馈控制。控制论中负反馈理论(即目的论)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央提出的“以正面报道为主”、“弘扬主旋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针的理解。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向着这个总目标、沿着这条总路线行进中,必然有来自外部的和来自内部的各种干扰,对干扰有两种不同的反馈:一种是正反馈。正反馈总是利用或放大这些干扰,使系统离开原状态或原结构,直到最后发生质变。另一种则是负反馈。负反馈是抗干扰的,它不断检出偏差,纠正偏差。我们新闻传播系统执行中央提出的“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正是一种不断选择适当地输出用来不断地校正误差使之不断减少而达到目标值的负反馈行为。第三,新闻机构的内部控制。这是保证新闻报道策划成功的关键,一切新闻报道策划最终都要落实到机构来组织实施,成功的新闻机构内部控制能避免新闻报道策划走向新闻炒作并杜绝假新闻。新闻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现在新闻报道策划有效管理的各个环节,新闻报道策划的前向控制在新闻报道计划、组织设计、领导管理中都要有所体现,新闻报道策划的后向控制也就是反馈控制应该在对新闻报道策划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估后进行。通过有效的控制,保证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组织设计、领导管理各个环节都能体现新闻报道原则,对新闻报道策划效果的合理评估,把新闻报道策划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避免新闻报道策划走向新闻炒作并杜绝假新闻,从而最终体现新闻报道策划的价值,获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4.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1993年。

  文摘的特点是帮助受众有效地获取资讯,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给文摘提出了新课题,如何提高信息整合效力?做好新闻策划是关键。

  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播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报道所做的设计与规划。文摘做新闻策划,条件是得天独厚的,材料丰富不用奔波采写,主题选择多样,视角多维可以不拘一格。而且文摘主动做策划也是对传统被动摘文的一种思路创新,面对媒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提高阅读品味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新闻价值有效传播的一种自觉职业操守。现以《文摘周刊》2011年推出各类有影响的策划案例进行探讨。

  有人说,文摘是故纸堆里拣黄金,这需要眼力需要智慧更需要变通。做新闻策划同样如此,要有精准的选题、独特的创意和合理的运作。

  文摘的特色是精编精选、薄报厚读,各个版面分工明确,有其报道的独特性,既相互独立也协同配合。当重大事件发生后,一般来说,会根据事件的特点和报道的侧重,选择在哪个版刊出,也可采取版面横向组合策划,丰富报道的主题。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两列动车高速追尾,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如此特大的交通事故,属于动态新闻,事件之后各种新闻会不断出现,都市报一般的做法是抢先报道新闻。文摘报在新闻披露方面往往滞后,所以要想跟都市报有差异,只能做特色,放弃一般性的动态新闻,抓重点抓特色。面对这次重大事件,怎样另辟蹊径,做出不一样的新闻策划?《文摘周刊》利用不同版面功能分工的特点,采用了组合式连续策划的方案。由主编根据选稿结果,比较版面特色,提出策划方案,商讨后由总编最后定夺。7月29日先在特稿版做专版,刊登两篇文章——《一个破损车轮夺走百余生命,灾难后高铁设计更安全,乘坐者更多(肩标)车难让德国重建高铁信心(主标)》、《彻底纠错而不是简单处理几个人(肩标)日本新干线年“安全神话”(主标)》,以德日两国在发生类似重大事故后的处理善后情况为报道内容,区别都市报就事论事的局限,以它山石之法去反观事故背后的深刻寓意,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发思考,两篇文章的组合配以编者按,以抓报道面和深度为特点。两天后即8月1日,在社会版再推出以此次事故为重心的专题策划《他们的笑容,永留人间》,纪念追尾事故中遇难的那些普通人,同样是剑走偏锋,综合众多媒体报道,从零散的报道中撷取那些感人的人物故事片断做另类策划。选取的4组遇难者身份有差别,故事的个性化和情感的特殊化,使策划无论是内容还是主题都相当吸引受众,可以了解这些普通人生死一刹那前后并不平凡的人生印迹。

  同一事件,两组策划,不同看点,你抓深度,我重情感,视角多维,风格迥异,意义非凡,相得益彰。

  借力用力就是用巧劲巧用劲,文摘做策划有时需要这种“巧力”,即借助一则新闻消息做深度做广度。这样的策划选题很重要,它往往淹没于形形的新闻堆里,如何从中拣出黄金,一是靠善辨的眼力,二是靠敏锐的判断,三是靠准确的时机。在新闻处于发酵阶段或影响力逐渐增大时,推出专版策划,效果会更明显。去年张艺谋呕心沥血打造的巨片《金陵十三钗》全球上映。作为商业电影,它的前期宣传铺天盖地,各种相关资讯连篇累牍。文摘做这个选题,要么淡化处理,要么角度独特。经过反复思考,《文摘周刊》先是在人物名流版,推出专题策划《五年?六亿“谋”成“钗”》,从监制导演到男女主演编剧“一网打尽”,突出人物报道的鲜活性独家性,区别都市报易碎的零散新闻,主抓新闻背后的故事,选材上更贴近更有关照性。随着电影的上映,读者的新鲜度有所转移,更加关心70年前发生在南京那场人间浩劫背后的真实故事。在这个节点上,《文摘周刊》再次巧用劲,推出《1937国际友人金陵救赎》专题策划,选登更加真实详细解密的历史资料,展现国际友人面对日寇血洗南京城,不顾自身安危所做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魏特琳、拉贝等等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守护难民的感人事迹,内容丝丝入扣,突出细节。这种连续性针对同一新闻选题所做的不同体裁立体式的策划,互补有衔接更显连贯透彻。

  对于新闻策划的选题,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预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活动和事件或非事件性新闻;二是非可预见、有重大影响的突发性事件,需要在及时发出第一条消息的基础上进行跟踪报道;三是新闻媒体自己设立的重要问题性报道、活动性报道。以上所例可视为第一种选题做法。因为可以预见,所以可以借力,只是这种借力的目的性很明确,而且可选的资料品种多样,方便取舍调度,选题的确定和策划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可以预想。对于第二种策划选题,非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在新闻传播速度方面,显然不是文摘的强项,但却有借力用力的优势,只是这种策划往往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专版,随着突发事件的不断变化,报道的内容会有所转向,他为我用是文摘立足的根本。如何利用好更多相关事件新闻报道为我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线级大地震,引发海啸重创日本沿海各地,并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重大事故,引发世界核恐慌。这种连锁性的突发新闻显然不是在个别版面综合报道就可以完事的。《文摘周刊》在大地震发生后,在国际版率先推出策划版块,主抓事件对日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影响程度的综合报道,严格地说,这不算策划,只是应急的一种编辑手法。随后在历史版推出专题策划《回眸日本历史大地震》,是对新闻之外的延伸链接。再之后,福岛核危机神秘登场,做新闻似乎已不太合适宜,所以策划方向有所改变,采用拉长战线、多维方式、遍地开花的策略,国际版主抓深度,连续刊登《日本为何发生史上最强震》、《日本核灾恶果深不可测》、《核灾或让日本踏入“崩溃十年”》、《日本“核爆”警示世界》、《核危机考验日美盟友关系》等稿件,以日本本土为新闻策划切入点,从日本自身来看这场灾难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此外,一版聚焦要闻版主抓广度,连续推出《世界各国重估核能安全》、《钍堆或可挽救核信任危机》、《中国将建更安全的第四代核电》、《法国核电启示录》、《大亚湾核电站探秘》等等,从更广泛的角度来探讨核电该何去何从。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采用不同期数不同版面不同角度不同侧重,连续报道同一主题的“策划”,看似分散实为匠心体现,这种连锁反应式的策划是一次全新尝试。

  对于第三种策划选题方案,文摘由于性质决定,没有系统的采访队伍,如何确立属于自己的策划选题,需要高度的敏锐度,更需要清晰的政治头脑和大局意识。

  2011年重大历史纪念有很多,比如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等。《文摘周刊》多年来一直善于做纪念专刊,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2009年建国60周年都推出纪念策划专版,取得过良好的社会效应。

  细数成功秘诀,纪念专刊在形式上不吝版面,内容上围绕主题,点线面结合,轻重得当,主抓关键点,突出细节。2011年7月1日恰逢建党90周年,之前半个多月,《文摘周刊》总编就与相关主编责编商讨做专版的方案。由于90年中历史事件太过繁杂,无法做全貌,需抓主要节点事件和重要转折点,但脉络要清晰,于是总编提出3点意见:一是主题,即民族复兴;二是节点,以建国前后分上下两个篇章;三是关键点,建国前以建党、抗战、内战、开国大典为重点,建国后以抗美援朝、民族自治、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为重点,整合历史资料,突出细节,来演绎历史的厚重和深远影响。主菜有了,还需要配菜,也就是策划主题的系统性,那些主关键点中有一些次关键点,就采用图片配说明的形式表现,既全面系统了也丰富美化了版面。《旗帜,引领中华民族复兴!》上下两篇用两个通版的形式推出后,受到广泛好评,并荣获2011年度安徽新闻奖版面二等奖。

  文摘报由于人手有限,有策划意向后必须主动提前准备,也必须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运作。着手准备策划前,需要头脑清醒,主观意识明确,查寻备足资料,特别是首次解密的新鲜材料。在熟知的历史大事件报道中,需用细节补充和新角度诠释,所以说文摘的编辑案头活儿要细要足也要善于变化。比如《文摘周刊》2011年10月10日推出的《辛亥百年风云》纪念专版,以历史事件发生的前中后三段式,主抓策划选题的特点,突出“风云”的特色,首次披露了诸多历史细节,用鲜活的史料来阐述革命锐不可挡之势和取得胜利不易之举。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无限的创意,摈弃粗线条,突出历史关键点,使策划详略得当,环环相扣。

  新闻策划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思想体现,也是媒体人掌控新闻势态和事件发展的能力。一般来说,策划是宏观把握,微观入手。最通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归纳法,即将一段时期内发生的重大新闻做总结性的汇总,或是把相关事件人性化的结合等等。2011年12月30日《文摘周刊》在国际版推出《2011,地球村十桩“最”》就是典型案例。版面采取卡片式,以“最”字领衔,分为最·结局、最·争端、最·丑闻、最·天灾等十个段落,每个段落再细分排列十件要事,汇总一年来“繁忙”的国际事务,用最直观的归纳,给地球村来个“年终总结”。100件大事要事一览无遗,体现编者的宏观把控能力,也体现了文摘报“你无我有,你有我精”的办报理念。这种资料归纳从内容的选择到编排也反映了一种人文情怀:关注国际冷暖,了解读者需要,表达思想诉求,体现文摘主旨。这也是文摘的风骨个性所在。

  除了总结性的策划,归纳法的精妙之处还在于思想空间上的立体感。比如《文摘周刊》去年曾推出社会纪实类专题策划,用编者按取代主题词来讲述一个比较沉重的社会话题:。新闻由头来源于大陆首份“”调查报告,主文《揭开“少女”隐秘生态》,以鲜活的群体案例来讲述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辅文《英国“名门”离经叛道》,则是以个案来扩充对“”国际性、社会性问题的系统探讨。读者应该在文章火爆内容的背后看出文明道德在时代前进过程中的扭曲裂变,思考人性的善恶本源。我们在鞭挞这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应该体恤那些受伤的心灵,关爱她们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良心。编者在策划时考虑到全局意识以及群体与个体的整合,全面客观细腻地传达策划意图:健全法制,加强道德教育,还青少年一片净土。

  还有一种人文情怀深藏于策划者心中,也体现于版面元素之中,不易察觉却足以表达策划者内心情感的。在纪念去年温州动车事故遇难者的专版中,策划者有意淡化策划痕迹,不用“特别策划”的字样,也不突出策划者是谁谁谁,甚至把原本套红的版目也改成套黑,表达了一种尊重、低调、纪念的情怀。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中涉及“研究性教学”的比较少,大多是集中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改革”这两大研究领域,这与开展研究性教学程序较为复杂,没有现成的有效范式可供借鉴,如果实践效果不好往往得不偿失有关。当然,也有一些涉及新闻学课程改革的论文提及研究性教学,但只是作为论文中提出建议的一部分,没有对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开展进行详细论述。可见,探讨研究性教学在新闻学相关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弥补学术研究上的缺憾,还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适应新闻行业岗位实际的技能,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提出“问题教学法”,倡导“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这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的成果,通过对研究内容的深刻认识,产生新的观点,完善个人认知体系。“研究”的核心在于创新性思维。

  新闻策划是新闻学的专业课程,重在阐述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新闻策划在现实新闻行业中的具体实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门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其天然的优势,也更利于教师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研究性教学循序渐进地拓展到其他课程。

  与新闻写作、新闻评论学等课程不同,本门课程的实践必须有专业平台的支撑。有些教师对于“实践”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对某个活动进行新闻策划并形成策划文书,但这样的策划方案必须经过媒介实体来检验,然而这是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得到执行的,也就无法验证它的可行性或执行效度,仅凭教师的主观认定来判断新闻策划方案的优劣,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新闻行业的从业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和对新闻实务的直观感觉,只能从理论上来判定,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新闻策划的深入理解。

  很多教师把新闻策划上成一门偏重理论的课程,只注重新闻策划单方面知识的讲解,与之前教授过的课程断裂开来。新闻策划与新闻采访写作、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一次新闻策划依赖众多的新闻写作才能实现,而很多新闻策划行为的深层次动因都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上追根溯源。通过现有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学会“怎样进行新闻策划”,但对“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新闻策划”缺乏理论层面上的理解,同时对“在新闻写作中怎样表现策划的意图”这样的细节缺乏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大部分课时,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精简理论的讲授,把重点提炼出来,留更多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将之前已经教授过的传播学理论与新闻策划的知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从理论的层面加深对新闻策划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为稍后将要开展的案例分析和策划实践奠定基础。

  在实践中,笔者将“新闻策划的原则”“新闻策划的选题确定”“新闻策划的评价”“新闻策划的方案制订”作为讲解的重点;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对会议报道策划、典型报道策划、突发事件报道策划进行详细分析;开设两个专题研究,即“新闻策划与媒介经营”和“新闻策划与炒作”;在讲授过程中融入的传播学理论包括议程的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分析、社会责任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同时介绍比较值得深思的观点,如“娱乐至死”、“危机传播”,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至于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新闻策划案例结合起来,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案例的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范式。

  在这个环节,学生正式进入新闻策划研究性学习的自主阶段,研究任务则是对报纸或网络上的某一新闻策划专题进行评述。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成员6~8名,设一名小组长,小组内经过协商合理分工。学生选取的案例不限时效性,近年内比较成功的新闻策划都可以作为分析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件背景、栏目规划、文本内容、版面编排、整体效果、媒介经营等方面对该策划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新闻学或传播学的理论对其分析。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出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能想出怎样的措施来完善这个策划。在这个环节,学生要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以研究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对该策划进行完善。这样,学生就能初步尝试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只是一名指导者、引路人。

  这个环节的任务必须提前布置,教师理论讲解结束后,马上进入案例分析的课程模块。每次课安排一组学生讲述对某新闻策划的分析,每位成员都必须上台发言,发言的内容在小组内分工确定,一般由小组长进行综述。该小组的评述结束后,由其他组的组员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于理论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指出,以便学生在稍后的实践环节中完善。

  很多高校对“新闻策划”课程的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往往以学生写一份策划方案为考核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新闻策划的平台。对此,要动用多方资源,确保学生新闻策划的实践得到落实。笔者与校报编辑部联系,遇到校园大事件时,请校报编辑为新闻专业的学生预留一个版面,用于他们实施新闻策划。学生策划的新闻专题可以包括新生军训、校园运动会、社团活动、节日庆典,甚至是带有商业性质的“校园好声音”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或熟悉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开展新闻策划的热情。完成的方式依然是小组合作,成员与案例分析环节相同,小组间相互沟通协调,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策划,每次策划的实现形式就是在校报刊登一个专版,从栏目的设置和版面的安排,再到新闻稿件的采写,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不仅能完成新闻策划的实践,还能复习新闻写作的知识。

  学生对于此次校园新闻专题的策划,必须经过调查和可行性分析,这是开展研究的必经环节,调查报告成果同样是作为实践考核的一部分。在实施新闻策划前,学生要对在校的老师、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以利于在策划时根据受众的爱好和需求调整报道策略和版面设置。新闻专题刊登后,还要在校园范围内收集反馈信息,总结此次新闻策划的得与失。在这个阶段,学生充分经历了一次小型的调查研究,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证调研以及行为分析,即有了理论研究的基础,新闻策划才能有明确的指向,实施效果才会更好。

  因为新闻策划实践的很多活动必须在课外进行,为确保学生遇到疑问时能及时得到解惑,在上课之初就创建一个课程微博,由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学生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新闻策划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疑问,都可以求助,教师要每天固定时间查看微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要勤于更新课程微博,内容可以是转发媒体微博或名人微博对于最近热门时事的见解,也可以是自己对某报纸或网站专题策划的看法,表达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分享对事件的认知,或对于相关新闻策划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研究性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因此传统闭卷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必须改革,转为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平时表现、案例分析报告、作品质量、调查研究的报告组成考核的四个内容,权重分别为20%、20%、40%、20%,作品即实践环节的校报专版。考核的主体也由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主要根据各评价指标的创新性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合理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

  [1]赵峻颖,吴亚春,孙建.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

  随着竞争的加剧,媒体对新闻资源的掌控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有个性、有震撼力的新闻策划上。新闻策划的生命,在于围绕“三贴近”原则,综合资源整合、信息反馈等策划手段,从内容到形式、从选题到执行,从制度到机制上进行全方位创新,使新闻宣传呈现规模性、战役性的特点,从而有效提升新闻资源的传播价值,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翻开同一地方的报纸,人们不难发现,不少新闻都似曾相识,但就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同的报纸又各有所长。这种新闻报道的“无声竞争”,实际上是新闻策划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决定作用。

  如今,“独家新闻”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它还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方法。要力争对同一新闻事件挖掘出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阐发出新的观点,通过对已知事实的重新安排,亮出新的观点、思想。尤其是要注意读者已知事实背后为读者所不知的事件成因、道理和走势。这说明,新闻编辑策划在当今的媒体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现代新闻传播已经不是一种单向的“我传你受”的信息流通。受众的反应成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媒体传播观念转向“受者本位”后,编辑的任务、功能和地位随之转变,即编辑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编”和“辑”,而是主动为记者出报道题目、组织报道。编辑已由“工具人”转变为“策划人”,编辑的这种角色转变,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可以催生出高质量的稿件、别出心裁的版面,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其次,近几年,媒介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说到底,这种竞争就是对受众的争夺,谁争夺的受众多,谁就能在报业市场上分一块较大的蛋糕。如何把报纸办得更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新闻策划,靠编辑策划。

  我们所说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第一性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进行有创意、有计划的组织报道,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策划手段,优化新闻资源配置,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报纸编辑的新闻策划主要是指按照一定目标对报纸系统地进行整体设计的一种实践过程。新闻编辑策划分为新闻单元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两类。新闻单元策划主要策划媒体定位,确定新闻编辑方针、新闻单元的风格和结构设计,以及新闻单元各局部设计、策划方案的施行和修正;而新闻报道策划则主要策划报道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策划方案施行和修正。笔者认为,要做出一个出彩的版面,办出一张出彩的报纸,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报纸栏目的设置与更新以及日常来稿的处理都渗透和贯穿着编辑的策划意图。

  作为一个报纸编辑,从接到一个版面的编辑任务那时起,就要在充分理解报纸定位的基础上弄明白所编辑的这个版的版性,根据版性设置一些栏目。策划要合乎媒体定位及版面的版性。媒体定位决定媒体的目标受众和媒体的目标功能,新闻编辑的选题策划及栏目设置只有在这个“位”的“圈”里,这样媒介才能瞄准目标,实现媒体的特定功能。而各个栏目名称的设定,栏目的制作以及内容的界定、组稿形式、体裁要求等均是经过编辑策划的,每一环节都渗透着编辑的策划意图。报纸编辑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并基于整体大于孤立部分总和的传播效果考虑,在日常的编辑过程中,要考虑稿件之间存在的多种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策划编排,将一些内容不同但主题一致的稿件组编在一起。这样,不但使其成为装点版面的一个品种,起到活跃版面的作用,而且能够给读者提供新的理解、联想,产生组合带来的深化主题的效应。这个过程无可置疑的是一个策划过程。

  之所以强调要搞新闻策划,就是为了谋划和组织那些视角新、立意高、开拓深、介入及时并能形成新闻强势的报道。因为只有这样,报纸质量才能提高,才能赢得读者,也才显得有生命力。所以,在日常编辑工作中,需要经常结合一个时期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搞一些追踪新闻策划、专题新闻策划和为配合这些新闻策划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策划。

  笔者认为,新闻策划对正确反映事物具有独特的功能。新闻媒介是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和言论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的。从这个已经被确定的新闻媒体所具有的主动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报纸编辑肩负的策划社会活动的责任。当然,我们所说的策划社会活动,绝不是策划新闻,制造假报道,而是通过我们的舆论去促进社会各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并对其跟踪报道。

  2013年12月19日至31日,“大河全球探地铁”大型策划报道成功实施。短短12天内,大河报七名特派记者,穿梭在世界五大地铁名城——纽约、东京、莫斯科、巴黎、伦敦,采集了大量素材,发回了大量报道,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环球新闻联动,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在内的丰盛的新闻大餐。

  “大河全球探地铁”策划报道的推出,引起了全国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成为整个“郑州地铁一号线开通”报道中毫无疑问的惊艳“响鼓”,也是此轮新闻战中的耀眼塔尖。对河南报业而言,这也是新资讯时代、新传媒格局下,首次实现全球采访、全媒体实时播报的探索创新,在多个领域成功创造了“第一次”。

  本次报道跨度大、战线长、时间紧、任务重,虽然操作过程中偶有遗憾,但整个新闻策划报道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回过头来看,其创意是如何产生的,操作过程如何推进,跨地域、跨时区的新闻实战如何协同,传统报道与新媒体平台如何共振?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郑州地铁一号线的开通,对区域经济社会来讲,无疑是个大事件。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和切口、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做这个新闻,是郑州地铁开通系列报道中的关键思量和核心课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全球探地铁”的策划创意于新闻发生前半年出炉。接下来的论证,必须回答几个问题:其一,新闻由头是否充分,即为什么要全球探地铁?其二,报道标的之分量是否足够,即新闻策划的厚度与广度是否匹配这种全球操作?其三,怎样完成任务,即组织上、物力上、技术上的支持问题。

  特别是第一个问题。在本次策划提出之初,有一种声音认为,在资讯全球化、同质化时代,作为一个区域性报媒,有没有必要“大动干戈”派大批记者出境?有没有能力实现环球同步采访?这种声音认为,很多资讯可以“百度”,目标城市的情况也能特约。

  但报社主要领导果断拍板,决定实施“大河全球探地铁”大型策划报道。用他们的话说,这种策划“一举多得,一策多效”。

  在大河报看来,新闻策划的最大“由头”,就是策划本身与区域新闻事件及区域百姓生活的相关性。郑州地铁一号线的开通,既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换个角度看,地铁不仅仅是个交通符号,还是民生符号、经济符号、文化符号甚至是历史符号,是多元文明的载体和呈现。以全球五大地铁名城(纽约、东京、莫斯科、巴黎、伦敦)的地铁为新闻报道之标的,选择这样一个策划“焊接点”和新闻“发力点”,无疑能使整个策划报道具有极强的广度和厚度。

  “如果说地铁是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能与世界级‘前辈’们隔窗对视,无疑是送给即将诞生的郑州地铁的最好礼物。大河报记者将亲手推开世界级五大地铁之窗,希冀用全球顶级地铁文明之光,照亮郑州地铁时代前进的轨道。”大河报五路七名记者出发当日报道的这段题记,也许正是本次策划报道的最佳注脚。

  “大河全球探地铁”活动,既是大河报“新闻立报、内容为王、策划引领、深度制胜”办报理念的一次生动践行,也是“全球视野,百姓情怀”新闻视角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更是大河报“服务河南,影响全国”办报追求的再度拓展。

  跨国新闻采访,对大河报来说不是新鲜事,但同时向全球多地投送记者,并实施跨时空同步连线小时不间断报道,这绝对是头一回。

  面对这样的任务,大胆的“破与立”是操作层面的常态。从指挥体系到排兵布阵再到后勤保障,都要注入新思维,启用新方法。

  就指挥体系而言,本次策划构建了报社最高规格的指挥体系,报社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挥整个战役。因为整个策划报道以及后期的产品(含服务)延展,涉及采编、广告、发行等各个环节,因此大河报“一体两翼”的编队格局发挥出了应有的指挥优势和协同效应。

  在采编层面,除出国小分队外,后方编辑中心、新媒体中心等部门还有约30名采编力量投入战斗,跨部门,人员众,虽兵强马壮,但也暴露出前线与后方两端人员都相对分散的弱点。因此,采编层面的指挥体系采用“蜂状结构”,即两端强劲有力,中间的连接简洁清晰。指挥端,由总编辑亲自挂帅,三位副总担任副总指挥,夜班编委、主任各司其职;执行端,更是囊括了大河报采编层面的精兵强将;而在“蜂腰”部分,本次策划特别增设了“后方总统筹”角色,选择一位具有丰富采编经验的人员值守,几乎是“单线”负责前线与后方的总联络,具体任务包括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指令、衔接采编、改写稿件。这种设置,保证了整个策划报道指挥信号和前方信息传递的清晰、有力与完整,也成为本次报道活动成功的重要保障。

  具体的排兵布阵亦相当精巧。在出国人员的组成原则上,为了实现既圆满完成任务又能磨砺队伍之效果,“混搭”是极为明晰的组队原则,即组成人员的来源上,要跨中心、跨部门、跨采编、跨性别等。最终形成的出国七人组,“混搭”特征明显,他们来自财经、社会、编辑三大中心,4男3女,5名记者2名编辑。既有业务骨干(首席),也有业务新秀;既有年近五旬的新闻老兵,也有刚毕业不久的报业新人;既有首次出国的菜鸟,也有留学回来的海归……这种有意为之的“混搭”与“错配”,在后期报道过程中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正是上述打破常规的制度安排和人力配置,实现了报社内部及前线与后方的多层次联动——中心联动,部门联动,采编联动,新媒体联动,前线后方跨时空实时联动,确保了整个策划的高质量实施。

  全球探访,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包括出行障碍、时差障碍、语言障碍、文化障碍、通信联络障碍、信息传递障碍等,要越过这些障碍,就需要策划执行者充分准备,做足功课。这其中,既有硬件方面的精心准备,也有报道方案等软件方面的充分前置。

  比如出行,五大目标城市,分布在三大洲,时空跨度非常大,如何根据采访发稿节奏秩序出行,是采访小分队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大河报的经验是,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将办理护照、签证、预约航班、住宿、邀请翻译甚至出行细节等工作,“外包”给一家有丰富涉外经验的旅行社,让采编人员轻装上阵。

  成熟的报道方案,是策划得以成功实施的又一项保障。在跨国采访小分队出行前,报社就对本次活动的报道方案进行了多次不同层级的研讨,根据研讨会的方向和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参与研讨的人员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这种安排和调整,除了要解决采访对象、报道内容、突破技巧等方面的技术性问题外,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采和编之间的衔接;二是前线和后方的联络;三是新媒体与传统报道手段的协同;四是“全球探地铁”与本地地铁报道之间的共振。

  最终报道方案兼顾了上述思考:既有对五大城市地铁文明的独家展示,也有对所到城市“一号铁”的充分聚焦;既有根据城市依序编发的连续报道,又有郑州地铁一号线开通当日的特刊呈现;既有传统媒体势大力沉的深度挖掘,也有新媒体24小时不间断互动的轻灵游走。而这些当初的设计,基本构成了最终报道产品的雏形。

  当然,准备工作还有很多。比如,除了集体层面大的方案准备,就五路小分队的相关个体而言,充分的案头功课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再比如,本次活动在经费方面之所以也能轻装上阵,得益于在策划提出之初,报社就很好地嫁接了市场因素——一家地铁商业项目愿意全程赞助本次活动。手中有粮,自然心中不慌。

  随机应变,是新闻指挥和实施环节的必修功课,因此再好的报道方案,都随时可能被微调、修正甚至。拿“大河全球探地铁”而言,记者出发时,对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外的采访场景基本还停留在“想象”层面,他们怀揣的“方案”充其量也只能是个粗糙的指引。

  本次探访执行过程中的一个段子,就很好地反映出这种“应急与应变”:记者出发之初被告知,他们此行的主要任务是三项(对所到城市地铁的深度报道,《特刊》上对该城市一号线的聚焦,给新媒体中心持续提供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报道),内部谐称“一虾三吃”。但因本次策划正好跨过或临近西方的圣诞节和2014年元旦,有关“圣诞节的中国元素”、“从13到14,墨香中的五大城”等采访指令不断从后方发出,等到记者返程时才意识到他们此行已被“一虾七吃”了。

  还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应急”。其一,按照早先的版本,郑州地铁首发日是12月26日,可是时间临近接到通知,首发日可能向后推迟到28日,直到记者陆续出发时,首发时间仍然是个“谜”。当最终被确定为28日时,则意味着整个报道方案和各路记者的工作节奏必须做出迅速调整,留给相关记者特别是开篇记者(探访纽约的记者)的采访、写作时间不足24小时,且是在直飞纽约14个小时后无法倒时差的情况下执行任务,结果该记者连续战斗了33个小时。这既是“应急”功夫,更是“硬功夫”。

  其二,按照最初的设计,地铁开通日的特刊采用正常出版开本,但为了报社整体布局考虑,临时决定将地铁特刊的印刷开本与大河报BRT特刊《大河快读》尺寸一致。这种小开本“快读”精致时尚,符合地铁气质,但付出的代价是其印刷需要提前几天开机。这一调整又给前线记者来了个措手不及,幸好应急预案充分,特刊《地下铁时光》如约上街,成为郑州地铁一号线开通日的惊艳读本。

  类似的突况还有很多,这很好地证明了:新闻策划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新闻操作的动态管理过程。

  多媒体联动,跨媒体共振,是本次全球探地铁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可以这么说:没有新媒体的植入和联动,本次策划就无从谈起:技术上无法顺利实施,综合社会影响也不会那么广泛和持久。同时,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也绝不是简单的长话短说、老话新说,而是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拓展新闻报道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新媒体跳出传统媒体的自我限制,吸引更多的读者,创造更大的价值。[1]

  比如,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本次策划的很多想法在技术上根本无法实施,新闻受众面也会极大缩水;如果没有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样式,实时图说、声音或视频等新闻产品就无法顺利传递或呈现,新闻的延展性和交互性也会大打折扣。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传媒格局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积极开展与新媒体的融合,时效和空间受限的报媒尤其急迫。大河报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布局:2013年4月正式成立新媒体中心,6月下旬,大河报全媒体集群(包括纸质、客户端、网站、网报、手机、微博、微信等“七小福”)组团亮相,截至2013年年底,大河报的综合受众已突破1000万级,仅官方微博就接近350万,新闻客户端短短几个月就越过20万的门槛,因此本次“大河全球探地铁”活动中的“大河”,显然是包含新媒体方阵的“大河”。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次活动一开始就被定义为“全球探访,全媒体报道,全手段运用,全产品呈现”,特别强调传统手段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共振。从方案制定到过程实施,都体现了这种意识和要求。回过头来看,这种思路和安排,效果十分明显。

  其一,既发挥了传统媒体的权威和大气,又发挥出新媒体的诸多优点。两种形态和风格,在此次策划中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比如新媒体的实时、新媒体的海量、新媒体的灵动、新媒体的交互等,在策划实施过程中都有体现,这极大地拓展了新闻策划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短短10天时间,仅大河报新浪官方微博的“#hello,地铁#”,点击阅读量就接近200万次,全部讨论数3万多次。

  其二,使信息传递实时同步,使强时空的新闻策划背景“弱时空化”,使新闻制作更方便、更迅疾、更鲜活。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植入,传统报纸媒体要想实现全球实时同步连线的报道样式,几乎是痴人说梦。比如,仅仅是“地铁报道组”微信群这一工作微平台,就在本次活动的通信联络、作品传输、记者实时连线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三,报道手段多样,产品形态多元,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极大地拓展了新闻策划的容量。本次策划报道,除纸质《大河报》外,大河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新闻客户端、大河报网等同步启动报道,新闻上线,记者连线小时热线,样样都不能少。新闻产品样式更是丰富多彩,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既有大篇幅的深度挖掘,也有侧记、特写、图说、声音或视频播报等多维呈现,让受众切实品味到了不一样的新闻大餐。

  其四,强化了新闻策划的延展性和交互性。为让读者更多地参与到此次策划报道的互动中来,扩大报道的影响力,大河报新媒体中心策划了“提问有礼”“讲述地铁故事”“网络问卷调查”以及网友互动等多项交互性活动,在客户端、微博、微信、网站上推出,同时将征集来的提问、故事发给前线记者,让记者在采写过程中更多地感知读者视角,回答受众关切的问题。这些操作,努力实现了公共话题的深度发酵和新闻热度的再次延展。

  大河报新媒体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倡导的“传统报道与新媒体融合”之思路,很好地体现在本次全球探地铁策划报道中,牢牢把握了这一珍贵的练兵机会。

  大河全球探地铁,这一“探”背后的涵义,是视角更是视野,是魄力更是实力,是底气更是底蕴,是品质更是品牌。

  策划的实施,引来了广泛的关注和同行的羡慕,轰动一时,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怀疑的目光和不解的声音。有人评其“高端大气上档次”,也有人喻之“土豪金”。而站到大河报的立场,这其实是自身战略指导下既定的战术安排。

  十多年来,大河报一直努力做与百姓“贴心贴肺”的新闻。也因此,大河报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报道方向、内容和视角,让“百姓关心、政府满意”。在新的时期,大河报更刻意强化了这一过程中“大手笔”“大视野”等品牌内涵。本次“大河全球探地铁”,就是“全球视野,百姓关照”新闻实践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让新闻策划本身成为新闻”,大河报在这方面积累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仅在2013年,大河报就成功实施了多起大手笔策划,比如“博鳌亚洲论坛郑州航空港高端对话会”“万里追行郑欧班列”“大河报号直升机首飞”“第九届大河财富论坛”等,在区域甚至全国都堪称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而这些大手笔操作,无疑是大河报品牌建设中最耀眼、最给力的“砖瓦”。

  在新时期传媒竞争格局的演进中,品牌价值已经成为这种竞争态势的内核。众所周知的是,媒体的品牌价值首先得益于其影响力、引领力以及以此为基的公信力。大河报“大手笔、大视野”新闻操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这种传媒的影响力、引领力与公信力。大河报品牌价值连续多年不断攀升,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13年的最新品牌榜单上,大河报的品牌价值为46.45亿元。这,就是一个最佳注脚。

  [1]李东红.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突围之路[J].新闻爱好者,2013(11).

  作为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经济日报》在2009年年初推出“每周经济看点”专版,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亮点,展示地方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向。2011年,《经济日报》继续稳步推进报纸改型创新,按照“新闻立报、特色立报、深度立报”的办报理念,有针对性地对报纸的内容、版式、栏目等进行改进,将原来的“每周经济看点”专版由原来的一版扩展为三版,分别设“每周经济看点”、“纵横链接”、“专家评析”三个大专栏,大专栏下再分别设置“采访感言”,“个案精选”(或“案例解读”)、“延伸阅读”、“他山之石”,“权威访谈”、“一家之言”等小栏目。本文将从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的角度来分析“每周经济看点”的特色,以求为以后的研究做一些参考。

  关于新闻策划,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认为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如果从新闻报道工作展开的流程来划定,按照线性逻辑顺序进行归纳,新闻报道策划主要包括选题策划、意义策划、形式策划等内容。在经济新闻中,报道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日报》“每周经济看点”自2011年改版以来,均在周五刊发,除3月18日《怎样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一期刊登在13-15版,其余均刊登在9-11版。本文将以2011年1月14日-2011年4月23日共8期24个版面为材料,从选题策划、意义策划、形式策划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根据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和特征评析其成功和不足之处。

  选题策划是新闻策划的首要内容。 “每周经济看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出八组选题。这八组选题,分别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寻找解决之道。立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极强的大局观意识。

  在选题策划中,“每周经济看点”还注意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挖掘。以《怎样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为例,农家乐对我们而言都不陌生,农家乐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环境污染、部分地区特色不明等问题,这期报道从我们熟悉的农家乐入手,研究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以成都、浙江安吉、武汉黄陂区等地的农家乐作为经验介绍。

  2011年是“十二五”开启之年,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深化改革问题、有急迫的经济转型问题,更大更复杂的挑战,也有来自人文层面的要求。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新现象,需要新闻工作者。从过去到现在,“每周经济看点”都是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亮点,展示地方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也为经济发展指明了出路。

  “每周经济看点”每期选择一个主题,以三个版面进行报道。在第一版通常以一片深度报道多角度、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第二版则进行典型介绍,通过国内外的成功事例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第三版通过采访专家学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发展出路及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怎样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为例,在“每周经济看点”版,将其分为三大看点:品牌培育、升级发展和规范发展,先从品牌建设入手,再到进一步升级发展,最后将视线聚焦在规范发展;在“纵横链接”版,分别介绍了成都、浙江安吉、武汉黄陂区的农家乐发展,从不同的侧重点,非常典型地介绍了我国目前“农家乐”发展的特色;在“专家评析”版,通过对专家学者的访谈,既权威,又富有建设性,对其他地区“农家乐”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经济新闻报道时,不仅要报道经济活动中的成绩和经验,还要从现实中发现困难和问题。经过研读后发现,《经济日报》的“每周经济看点”在报道时,几乎没有单独就某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农家乐”问题为例,“农家乐”在发展中是否会造成生态失衡?是否有很多环境污染的方面?“每周经济看点”在进行报道时,虽然在正文中提到了缺乏统一规划与合理布局、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但是这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用较大的笔墨进行分析。这可能会导致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发展实施过程中对这一问题不重视的情况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发展中,伴随着一些地区成功的,通常是其他有些地区的失败。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具有典型性?对于那些比较典型地失败案例,也应该通过报道,深入剖析失败的原因,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个教训。

  《经济日报》主要是传播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方面政策信息,大部分是关于宏观方面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人始终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关于人地信息或新闻,往往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每周经济看点”在“专家评析”版中,都会对相关专家学者和官员进行专访,但是普通人的声音特别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道对普通人的吸引力,也使得报道的可读性减弱。在报道中,有关普通人的报道也比较少,这就使得报道的贴近性大大减弱。当然,“每周经济看点”在有几期报道中做的比较好,例如《除险加固正当时》在“专家评析”版中,设有“网民热议”,收录部分水利部网站的留言,这是一大亮点,让普通读者觉得亲切,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作为新闻资源有限的企业报,如何提高报道质量、吸引受众关注?今年来,淮南矿工报社深切地认识到:必须珍惜宝贵的新闻资源,在受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上进行精心的谋划和安排,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即做好新闻策划。新闻策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报社的采编队伍得到锻炼,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产生了一系列新闻精品。2004年以来,饱尝新闻策划甜头的淮南矿工报社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大胆开展新闻策划,并专门出台制度强化新闻策划,将二级策划作为考核各部门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全报社的力量,挖掘隐藏在新闻事实后面的有用信息加以传播,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要,在受众中赢得较好的评价。

  2003年11月20日,淮南矿工报社再次由衷地体会到新闻策划的应用成功抢占新闻报道先机的巨大作用。当天上午,当同城的媒体还在文稿审读时,淮南矿区的广大职工已经手捧带着浓浓墨香的《淮南矿工报》,争相阅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入张集煤矿负600米井下视察与工人促膝谈心的报道了。回顾总结此次新闻报道的成功,实施新闻策划体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并将为企业新闻媒体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一是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在得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要来到淮南矿区视察的消息后,报社领导一致认为,这对于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的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报道好,对矿区的新闻工作者的战斗力是个考验。报社领导亲自挂帅迅速成立新闻报道组,选取两名有着多次成功参与重大题材报道经历的记者提前赶赴现场,一名副总编专门负责稿件的组织与配置、版面安排,并在随后的每日新闻发稿碰头会上就最佳报道方案反复商讨,拟订出报道预案。在委员长到淮南矿区视察的前一天,报社社长还赶到视察现场与先前到达的记者会合,坐镇指挥,随时应对采访中可能出现的难题。稿件采写和图片出来后,报社领导亲自把关,并报请集团公司审阅,在印刷的关口,完善了新闻报道版面的视觉效果。

  二是借助他力,形成合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策划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事件沿着自身规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新闻事件的发展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策划者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发展,随时调整报道的规模、程度、形式。委员长原先计划在张集的视察只有1个多小时,所以采访安排上报社只有一名摄影记者参加,但在得知委员长坚持要到负600米井下看望矿工的消息后,如果从报社调集力量已经来不及了,报道组及时与张集矿政工部以及参加报道采访的有关新闻单位取得联系,请求支援,从而弥补了摄影记者力量的不足。由于借助了他力的支持,报社获取了从多角度拍摄的委员长在张集矿负600米井下、地面与矿工亲切交谈、关注矿井发展的镜头,较好地向矿区读者传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淮南煤矿的关心,没有因情况变化而留下报道的遗憾。

  三是敢于突破,创新出彩。创新是新闻策划的灵魂,没有新意的报道谈不上新闻策划。因此,在策划委员长到矿业集团视察的新闻报道当初,淮南矿工报社的领导就立足创新,突出特色,敢于突破,敢于竞争,大胆提出抢新闻的工作思路。对于国家领导人视察的新闻报道,地方媒体尤其是企业报一般均采用新华社通稿,这样既权威又方便、保险。而淮南矿工报社的领导则认为在淮南矿业集团全面建设煤电基地的起始阶段,委员长来到淮南煤矿视察是对广大职工极大鞭策。作为集团公司党委耳目喉舌的淮南矿工报必须围绕矿区广大职工关切点做文章,及时将委员长的关怀传递给职工。因此,在派出的两名记者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之后报社上下群策群力努力寻找创新角度,力图出彩:采用对开彩色印刷,不惜版面,关于委员长来到淮南煤矿视察的新闻报道占当天报纸篇幅的40%。其中关于委员长来到淮南煤矿视察的新闻采用头条通栏标题,配发委员长在张集矿的图片三张;在新闻体裁上,有概要式的消息,也有委员长在井下与矿工交谈的现场通讯,还有本报评论员撰写的言论。充分发挥各种新闻体裁的优势,向矿区广大读者全面展示了委员长委员视察矿区的整个过程,较好地体现了淮南矿工报的“企业喉舌、矿工知音”的办报理念。

  回顾此次报道的全过程,由于准备充分,策划精当,报社的整个采编工作一开始就有了主线和准绳,本不处于新闻报道有利地位的企业媒体赢得了主动,抢得了先机,报道质量提高,媒体影响力扩大,打了个新闻主动仗,尝到了新闻策划的甜头。

  与此同时,一个严峻的现状也同样摆在我们面前,在近些年大量的虚假新闻、不当新闻和打官司新闻中,有不少新闻就是打着“新闻策划”的旗号进行的。在有些新闻单位,有些新闻工作者,有些新闻受众那里,好像有了新闻策划就有了一切,就可以制造一切。在他们眼里,什么事物发展的规律,什么新闻报道的规律,都被忘却了,新闻成了可以随意把玩的器具。一门严肃的学科被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给歪曲了、亵渎了。这一问题不仅受到媒体的关注,同时也引起高校的重视,不少的新闻院系已经将新闻策划这门课列入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教程。不仅如此,在2000年的新闻学专业的博士生招考试卷中也有了关于新闻策划方面的试题,而且比分还很重。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试题是《简论新闻报道策划》,50分;复旦大学的试题是《评析目前流行的“新闻策划”的利弊得失》,25分。在硕士生的考试中也有这方面的试题。中国传媒大学2002年有什么是新闻策划的名词解释;2003年四川大学的试题是什么是选题策划,如何进行选题策划?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的试题是试结合一个近期的实例,分析报道策划时需要把握的信息;暨南大学2005年的硕士招考试卷中,也有一道题目《新闻策划与公关策划》。有一批学者和学子都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等等。尽管各校在试题的选择和考分比重上有不同,但是,这种不谋而合的相似已经反映出我国新闻院校特别是高层次学生培养中对此课题的重视。

  新闻工作的实践对新闻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本书《新闻报道策划》(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出版)首次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教材,正逢其时。

  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

 
 
当前位置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杏彩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