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杏悦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30 10:55   

  首页%杏悦注册%首页近年来,新闻娱乐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成为传播业界的重要现象。有人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也有人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从这一现状出发,对媒体娱乐进行理论观照成为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首先从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新闻娱乐化作出了界定。然后指出新闻娱乐化表象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复杂因素。同时过度新闻娱乐化必然会造成低俗之风、背离新闻本质、削弱媒体社会责任及降低受众思维和行为能力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最后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要用正确的心态应对新闻娱乐化趋势,同时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媒介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咨讯使人焦虑,何不娱乐处之?”这是以新闻资讯立台的香港凤凰卫视提出的口号,它明确宣示了“新闻娱乐”的态度。随着它的快速走红,在全国上下引出无数的效仿者。翻开报纸,我们不难发现,娱乐版越来越厚,娱乐性新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严肃新闻所占的比例却越来越下降,而且其中加进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化因素。人们惊呼:新闻娱乐化浪潮来了!

  不管今天的媒体从业者是否承认他们参与新闻娱乐化的建构,新闻娱乐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的许多新闻媒体中,并象呼吸的空气一样包围着受众的生存空间。在西方,早已出现了用一个全新的概念——Infortainment来表述。该词由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组合而成,充分说明了娱乐和新闻之间的融合现象。

  新闻娱乐化现象起于20世纪40年代,最早从报业产生。当时正是广播的黄金期和电视初创期,面对媒体激烈的竞争市场,西方报纸为求生存,开始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向日常娱乐方向转型。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最早尝试应属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一档具有全新理念的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它的制片人唐·休依特说《60分钟》“是要开创一种与传统的一本正经的问题探讨和一板一眼的新闻播报不同的电视节目形式,要用‘讲故事’取代‘探讨问题’”。经过像好莱坞包装电影那样对现实进行的包装,《60分钟》获得了巨大成功,同行们纷纷仿效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挥。

  新闻的娱乐化制作模式进入中国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它的发展和繁荣产生的消极因素对我国的媒介生态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作用。

  本文试从内容、版面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解读了新闻娱乐化这一近年来显著现象,并从社会、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多角度因素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同时分析了过度新闻娱乐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即是低俗之风的表现、背离了新闻传播的本质、削弱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以及降低了受众的思维和行为能力。最后提出应该如果正确的认识和应对新闻娱乐化趋势。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尽管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能略见端倪:

  媒体将娱乐化作为自己生存的一种方式、一种明确的媒介定位。娱乐化新闻在报纸上的版面,在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中越来越多,处理越来越突出。在内容取舍上,有些媒体想方设法把公众的注意力从重要的事务上引开,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成为新闻的重点;对人们的切身利益有着重大影响的硬新闻却在逐渐地减少,有关党委、政府重大活动与重大决策的重要时政新闻,劳动权利、生态环保、高新科技、行业危机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很少得到重视。 即便有相关的报道,也会被淹没在诸如名人、性、丑闻和暴力犯罪这类的煽情新闻之中。

  在减少严肃新闻的同时,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新闻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比如一些媒体在报道“两会”等重大严肃题材时,总偏爱挖掘会场内外的“花絮”,或追踪幕后新闻,挖掘内幕新闻。软化硬新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所谓的“硬性新闻软着陆”。 记者在报道重大严肃题材时,注重选取一些如悲哀的泪水、愤怒的拳头、欢乐的尖叫、血淋淋的场景等富有感染力和戏剧性的场面,感情因素和戏剧性细节常常被大肆渲染。

  有些都市类生活报对名人、性、丑闻、暴力、灾害、文娱、体育等新闻,在版面的标题、图片、线条等处理上,突出有加;在头版对浓艳性感的明星图片、场景鲜血淋漓的事故灾祸图片进行放大突出处理,而对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新闻,仅以小字号标题新闻形式处理。一些机关报受晚报、都市报影响,盲目仿效一些在市场上比较走红的报纸的版式、版面,纷纷增加副刊版面,创办周末版,大报小报化,风格晚报化;在版面设计时对颜色、线条、边框等原素的运用不加选择,喜欢将漂亮的颜色罗列成“花花世界”,甚至在图片的处理上,有这样一种视觉反差:一版上是领导人的讲话照片,一翻别的版就是明星们千姿百媚的倩影。一些广播电台、电视台,不但增加娱乐性节目数量,而且将这些节目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

  片面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贴近性衍变为一味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等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报纸新闻竭力强调手法创新,以写故事、写散文的形式写新闻;在标题制作上追求标新立异、耸人听闻。比如有些党报的社会新闻为了吸引读者,制作一些诸如《妻子当“小姐”丈夫动了刀》、《吸毒吸破家产“妈咪”二进宫》这样的刺激性标题。广播、电视则普遍追求新闻节目的娱乐性,发明了种种“侃新闻”、“聊新闻”、“演新闻”、“戏说新闻”等形式,一味追求情节的离奇和搞笑!

  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现代化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多种经济、社会制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变革的面前,旧的制度轰然倒塌,社会成员失去原有的生活、工作方式。新的制度尚未完善,他们对现实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诸多的紧张、失落和压抑等情绪,还会有由于生存竞争带来的各种巨大心理压力。以至于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同其它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导手段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场,帮助了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在这些调笑、戏说、胡侃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到了缓解,于是娱乐化媒体便成为受众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的好去处,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

  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电视、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激增。据统计,至2012年底,我国报纸2137种,总印数367.83亿份,广播电台306个,电视台360个,广播电视台1300家,广播节目1933套,电视节目2058套,媒体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市场像一个大蛋糕,加入战圈的媒体越多,各自所能切到的蛋糕就越少,越来越拥挤狭小的市场空间必然酿成媒体间全方位的殊死搏斗。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新闻本身“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媒体的竞争一夜之间从千篇一律的通稿飞速进入各自大显神通的时代,而如何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抢夺市场份额,成为新闻走泛娱乐化道路的市场成因。

  从新闻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要有市场就必须使产品有消费者;而要有消费者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当娱乐文化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金钱乃是评判所有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个公分母”。为了掏消费者的腰包,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被市场改写,客观性、真实性这些曾被重视的新闻理念被扔进市场的熔炉,重铸出来的是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娱乐因素成为市场的主导。以前编辑部争论的焦点是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而现在关心的是受众想听什么,想看什么,如何抢占市场就是如何争取利益,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追求发行量、覆盖率,电视、电台追求收视(听)率和占有率。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每一条新闻的价值,炒作、作秀等一系列原本属于娱乐界所热衷的手法,自然就被某些媒体顺理成章地照搬到对各类新闻素材的处理上,通过对娱乐化元素的加入,来制造一些八卦新闻、花边新闻,以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猎奇欲、窥视欲。

  于是不难理解,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效益为王,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

  一味地娱乐新闻、哗众取宠,也反映出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缺乏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例如国内就有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4小时”。从毛宁遇刺事件开始,到陈宝莲自杀,再到高枫事件、刘晓庆被捕,传媒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201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后,第二天众多媒体就将这则新闻放到头版显著的位置,有的甚至进行了整版的主题报道,这股热潮延续了半个多月。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传媒全力关注张国荣坠楼事件的时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也遭不幸,然而却没有得到传媒对张国荣同样的礼遇,以致于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走向极端的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将新闻聚焦于某一个人物身上,用对个人体验的微观观照来代替对社会历史背景的宏观考察。在一些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报导中,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在伊拉克战争中,人们对一场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严重破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战争漠不关心,而对女兵林奇、田纳西州的“父子”兵等伊战报道塑造出的媒体“明星”的疯狂追逐,更是显示出娱乐化浪潮下个人化的魅力。 数量可观的受众注意力也因此而被牢牢地维系在媒体周围。

  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媒介的使用权及参与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也是心理空间上的接近。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这是时下流行的游戏节目、益智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的惯用手法。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还没有或很少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这是娱乐化新闻的受众基础。

  新闻的娱乐化并非我国独有,国外早有成例。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一战期间的黄色新闻。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问题,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它起源于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竞争,由于这种做法迎合了受众的需要,所以给当时普利策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时至今日,新闻娱乐化不仅没有消弭,反而越来越有市场。越来越多的传媒已经尝到新闻娱乐化的甜头纷纷将新闻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和市场的法宝,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视为拯救媒体的良药。美国娱乐业人士杰梅·凯尔勒就被委以掌管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新的电视网的重任。凯尔勒掌管CNN之后,提出了以“明星”播报员来拯救CNN的策略,甚至不惜雇佣出演过意大利《曼哈顿舞女》的安德里亚·汤普森担任新闻播报员。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成为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

  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跨文化传播迅速地改变着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新闻界所追求的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新闻价值要素以及编辑方针、运营模式、操作方法的商业化取向不可能不会对我们的新闻媒介发生影响。所以,跨文化传播也是我国新闻娱乐化潮流的一个重要成因。

  从上述对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分析可见,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新闻控制体制比较完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新闻事业的影响比较显著的社会里,新闻娱乐化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的大行其道,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目前,有不少文章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持乐观态度,认为“娱乐功能是电视媒体的本体属性”,“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实质上是对电视娱乐功能属性的回归”,是新闻走下圣坛,平民化、人格化、人性化的表现。应该承认,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作法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但是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听之任之,则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垃圾文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会随之丧失,进而完全沦为受众娱乐的工具。

  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社会守望、宣传教化、文化传承及娱乐、消遣等功能;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更担负着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重任。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肩头担负的社会职责,陷落于炒作新闻娱乐功能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忽略了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丧失了传媒起码应有的操守。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于娱乐化的追求必然导致庸俗化、低俗化的倾向,把大量过于低俗的猎奇煽情当作卖点,或热衷于炒作名人轶闻、奇闻怪事、或热衷于将镜头聚集于都市光怪陆离的百姓琐事,或热衷于凶杀、色情等事件的追逐,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执着于一时的赢利。在写法上,强调煽情性,甚至是耸人听闻,不惜无中生有,制造假新闻,以曲折离奇吸引受众。这种种做法丧失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严肃性和社会责任感,实质上是低俗之风的表现。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娱乐化的新闻必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毫无道理的,也是不严肃的。新闻媒体担负着传递信息、沟通社会的主要功能。当然这并不是排斥新闻事业的其他功能,比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但这些毕竟不是主要功能、新闻娱乐化过分地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而娱乐功能的过分彰显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发挥。如果新闻仅仅成为人们娱乐工具的话,新闻无疑会走入歧途,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媒体权威性、公信力的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

  新闻娱乐化的对象本应是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味逸事等。因为这类题材本身包含有“娱乐因素”, 充分挖掘它们的“娱乐因素”以满足电视观众的娱乐需求, 这是完全可以的, 也是符合新闻规律的。将任何新闻题材, 包括那些重大的、严肃的新闻题材也纳入到娱乐化当中, 竭力挖掘它们的“趣味性”, 将它们进行“软化”处理。单就事件来说, 这本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题材, 媒体应认真对待。一些电视媒体报道此事件时, 关注的只是事件的轰动性和悬念性等, 追求报道的戏剧效果, 而忽视对这一事件发生的社会根源等问题的严肃探讨, 表现出舍“严”( 严肃主题)求“娱”( 娱乐效果) 倾向。这无疑影响了电视媒体对该事件真相的揭示, 也表明电视媒体为了追求新闻娱乐化效果, 而放弃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任电视新闻泛娱乐化现象长期发展下去, 新闻媒体的“社会守望”功能就会大大削弱,从而最终丧失受众的信任, 失去竞争力。

  受众已经越来越生活在媒体构筑的“虚拟社会”里。他们往往把媒体提供的内容当作客观的现实, 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 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 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电视新闻节目也追求娱乐, 无形中让观众迷失在娱乐化这种肤浅的信息中,价值体系会越来越偏离健康的轨道。

  有学者用新闻娱乐化的“麻醉作用”来强调新闻娱乐化的不良影响。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认为受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降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新闻娱乐化正是麻痹了受众,使之在休闲娱乐中淡化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开始陷入娱乐所提供的欢乐中不能自拔,逐渐对社会现实产生麻木心理,进而丧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从现实的新闻实践来理解,娱乐化本身就是媒体怎样去降低受众的心理代价的有效途径,新闻娱乐化符合了观众视听习惯的需要,满足了受众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要求;增强了媒体的启蒙作用、人文关怀作用和舆论监督作用。所以娱乐化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上是一个不能更改的趋势,它正带着当下社会受众对新闻全新的阐释而走向新的新闻文体时代。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怎样正确控制住它的走势? 这是我们迫切要思考的重要事情。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传媒充斥着娱乐,只关注新闻的娱乐功能,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在“拟态环境”的影响下受众将会更加偏离现实,走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更为严重的是新闻过度娱乐化倾向还会导致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味追求将假恶丑现象公之于众,勾引受众猎奇心理,而把全面的社会引导作用抛至脑后,最终获得暴利,使新闻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而走入歧途。但是如果一味地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看成是当下社会经济和传媒经济发展的“负效应”;是传媒业的“堕落”;是对受众低级趣味的迎合,这无疑会使传媒走回到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老路上去。

  娱乐是大众媒体众多功能中的一项,娱乐要素成为新闻的主导,是传媒的市场化、受众趋向于本能满足的快乐追求以及政治、文化的默许等综合社会因素变化的结果,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新闻业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受众对真实、客观的外界信息的需要。当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受众越来越成熟,对可以消除认识上不确定性的硬性参考信息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旺盛之时,娱乐化新闻必然让位于以真实、迅速、权威、客观、公正取胜的严肃新闻。一份城市社会接触大众传媒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反映群众的呼声”、“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以及“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等,依然是新闻受众需求的最大热点。娱乐化并不是新闻业发展的终极,新闻主导成份的变化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而再变化,新的主导必然代替旧的主导。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如何既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又能取得理想的赢利效果,恐怕是主流媒体与市场化媒体都必须直面的问题。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决定人们看到什么,以什么比例及从哪种角度看到这个世界。在我们这样一个转型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从单一走向多元,而资讯的发达,异常丰富的信息使缺少辨别能力的人们容易产生混乱和无序的感觉。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媒体担当其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显得尤其重要。受众需要媒体把那些最重要的资讯及对资讯的正确解读提供给他们,通过传媒这一有序化的资讯窗口,人们能正确地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对他们自身生活的影响。

  虽然新闻过度娱乐化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受众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但新闻过度娱乐化背后的操作主体依然是新闻媒体,所以应对新闻过度娱乐化趋势的主干力量仍然是新闻媒体本身。新闻媒体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时刻规范与自律自身行为,同时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

  “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是一艘航船的话,那么记者就是船头的哨兵。他监视着水下的暗礁及复杂的气候情况。”这是普利策的名言,也是广大新闻从业者的理想。正是如此,尽管目前对于新闻过度娱乐化,新闻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和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媒介从业者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和引导受众,以正确的理念、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指导受众对待社会问题和处理与己有关的事件。

  [1]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12,(5):65—66.

  [2]黄耀华.中国新闻传播业最新统计统计数据[N].中华新闻报,2014-11-18

  [3]汪辉、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1998.105.

  [4]于都、胡禹文.媒体要从“媚俗”泥潭走出来[J].中国期刊,2015

  [6]谢建华. 媒介批判视野中的电视资讯娱乐化现象[J ]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4 , (4) .

  [8]李永健,展江.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9]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

  [10]张威. 对国内有关“硬新闻”和“软新闻”界定的质疑[J].中国期刊,2015

 
 
当前位置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杏彩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