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百威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5-16 03:01   

  百威注册-首页2007.11 理 论 界□ 刘浩然浅谈电视新闻剪辑电视新闻节目的剪辑就是依据传播目的和新闻主题选择声像素材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剪接,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能够生动准确传达新闻信息的整体。剪辑并非“机械”的,除了保持视觉流畅外,更应注重情绪发展的连贯性及观众心理感受的连续性。从选题到播出,电视新闻虽然要经过很多复杂的过程,但是画面的拍摄,是很重要的环节。后期剪辑所需的画面是否充分,是否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生动的表现力,是否能满足受众“看”的需要,这不仅要看记者是否有强烈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还要看记者有没有强烈的剪辑意识。一、确立节目的剪辑...

  2007.11 理 论 界□ 刘浩然浅谈电视新闻剪辑电视新闻节目的剪辑就是依据传播目的和新闻主题选择声像素材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剪接,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能够生动准确传达新闻信息的整体。剪辑并非“机械”的,除了保持视觉流畅外,更应注重情绪发展的连贯性及观众心理感受的连续性。从选题到播出,电视新闻虽然要经过很多复杂的过程,但是画面的拍摄,是很重要的环节。后期剪辑所需的画面是否充分,是否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生动的表现力,是否能满足受众“看”的需要,这不仅要看记者是否有强烈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还要看记者有没有强烈的剪辑意识。一、确立节目的剪辑风格记者在动手剪辑一部片子前,必须首先熟悉节目、把握住栏目的风格,根据节目的内容、形式、风格考虑所采用的剪辑手段,建立片子的剪辑风格。根据内容选择素材、安排结构、排列顺序进行剪辑。不同的结构排序有不同的效果,适用于不同的新闻题材,剪辑风格一旦确定,就应保持前后一致,使之贯穿于整个剪辑过程中。二、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剪辑人是表现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观众对人物的关注需要以故事的情节作为载体,剪辑时除了尽量表现人物之间的形体交流的连贯和流畅之外,更应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反映或者记录人物情感的典型情节或细节,从而使节目更有生命力。三、同期声和字幕的运用在新闻节目中同期声的作用十分明显,它可以丰富画面语言,胜过记者或播音员的转述,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是任何文字描述所达不到的,给现场音像留出一段时间会使新闻效果增色不少,它与新闻事实现场画面同样重要。而字幕是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对声音、图像的一个补充,它不仅明确地传达着许多画面难以表述清楚的含义,而且还可以对画面产生一定的修饰功能。1. 唱词字幕:人物的语言和戏词,有的因口音或语种的原因,若没有字幕,受众便很难听清或听懂,这时就需要用字幕来弥补。2. 标注字幕:一般用来介绍解释人物的身份、事物的名称和其他需要特别说明或强调的问题。3. 纠偏字幕:在后期的编辑制作中,字幕的巧妙使用可以对前期拍摄的画面进行加工和完善。如果画面构图失去均衡感时,就可以在显轻的一面加上几个字;如果画面的色调偏暗,加上几个浅色调的字看起来就好多了。四、善于巧用图像资料在新闻中,如历史总结回顾、市场情况调查等,许多内容是可以借助于图像资料完成的。尤其是已过去的新闻背景,或者是抽象的新闻内容,在利用解说进行说明的同时,可以编辑上事先准备的图像资料,以增加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丰富新闻节目的画面语言。五、画面镜头的对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通过剪辑把运动镜头组合到一起,往往能非常到位地表现画面主体的情绪、情感节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坚持“动”接“动”、“静”接“静”组接的基本原则,避免造成跳轴或视觉错位:遵循这一原则进行镜头组接可保持视觉的流畅及和谐,避免给观众造成视觉冲击。2. 适当运用叠化:也称作淡入淡出,是指前一个镜头的画面与后一个镜头的画面相叠加,前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隐去,后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显现的过程。在电视编辑中,当切换连接不顺畅或过于生硬的情况下,用叠化可以保证转换的顺畅。叠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一是用于时间的转换,表示时间的消逝。二是用于空间的转换,表示空间已发生变化。三是用叠化表现梦境、想象、回忆等插叙、回叙场合。四是表现景物变幻莫测、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另外,在电视片中,经常可以看到镜头与镜头之间在用叠化的方式进行连接时配合有静帧操作,主要是因为在两个画面之间,将前一段落结尾画面的最后一帧做静帧处理,使人产生视觉的停顿,接着出现下一个画面,这比较适合于不同主题段落间的转换。3. 电子特技的运用: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对复杂的电视特技手段是排斥的,是因为特技会使纪实性的新闻(辽宁电视台,辽宁 沈阳 110003 )摘要:传播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交流,电视新闻节目的剪辑就是依据传播目的和新闻主题选择声像素材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剪接,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能够生动准确传达新闻信息的整体。这一工作的目的是让新闻节目的内容与观众形成交流,从而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剪辑;主题;字幕;风格〔中图分类号〕 G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 ( 2007 ) 11-0134-02【文化论苑】134

 
 
当前位置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杏彩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